畢大費/文
五一小長假,又刷了一遍《亂世佳人》,這是我看完小說《飄》之後,第3遍刷此片。這部著名電影,排在豆瓣TOP250的第29名,共48萬人參與該片評分,獲9.3分的高分。
我一直不喜歡這個片名,俗之又俗,如果用原著《飄》做影片名,張力要大出一萬倍;即使用它的原片名《Gone with the Wind》,譯為"隨風而去",也比現在片名好出一千倍。到了國內,變成《亂世佳人》,顯然是標題黨,既有亂世,又有美女,媚俗歸媚俗,倒是吸引了更多人的圍觀。曲高者和寡,古典音樂儘管高大上,流行音樂更能俘獲之心,前者是藝術之道,後者是商業之道,這是兩條路,有時需要兼顧。
我喜歡本片,因為,它是一個普適性的史詩鉅著。所謂普適,影片的鏡頭記錄,不是一國、一家、一地的事件,而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經驗與共同記憶。我們隨便找出任意一部偉大的傳世之作,都具備相同的普適性特質。比如中國的四大名著的《紅樓夢》,它所記錄的就是全人類少男少女的朦朦朧朧的情感,而大觀園從繁華到衰敗,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它也是記載了人類的共同情感,所以能夠激發無數人的共鳴。
回到本片,雖然,它講述的是美國南北戰爭,但它同時也是記錄了內戰之亂,我們知道,幾乎每個國家,都曾有過內戰歷史,稍有一點歷史知道,都能夠感同身受。
雖然,它講述的是人們在戰爭之前的情緒高亢、戰爭之中的驚惶失措、戰敗之後的悽悽慘慘切切,這個經驗過程,可以在每個人遇到的很多事件中,進行套用。
雖然,它講述的是家園被毀的農民,後來又重建家園,這不僅僅是美國故事,這也是中國故事,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擁有的歷史故事。
雖然,它講述弱女子斯佳麗,面對災難時的堅強與倔強,不擇手段與不惜代價的奮鬥,這些帶著原罪的奮鬥史,難道不是所有創業者與拓荒者的故事?不是你我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
雖然,它講述了一個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暴力變革過程,通過武裝手段,一個利益集團打敗另一個利益集團,重新分配舊有的社會資源,難道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通史?
雖然,它講述一個女子的愛情,作女一枚,作個不停,得隴望蜀,有深愛自己的人卻不珍惜,總是在追求自己所愛,這樣的女子,難道只是美國才會發現和存在嗎?
雖然,它講述一個不拘小節、一往情深、行俠仗義男子的風流史,難道不是中國古代俠義故事的重現?1300多年前的李白,已在詩中,寫過這樣的人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大家可以比照,男主角白瑞德,儘管身陷煙花柳巷與賭場,卻能胸懷國事,既圖小利,也存大義,難道這不是失傳已久的大俠?難道不是令狐沖、韋小寶?
最重要的是,一部帶著巨大普適性的傳世佳作,它必定會濃墨重彩地描繪人性,從微觀層面,它會寫出人性的多面性與複雜性;從宏觀層面,它則是豐富的人性掃描與聚合,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與命運,隨著故事邏輯的推演,全都聚集於作品之中,無限擴大與延伸了故事本身所傳達的含義,使整部作品,充滿了無窮的張力。
就如女主角斯佳麗,她剛開始出場,完全是一個裝腔作勢的女孩;後來,隨著戰爭來臨,她變得越來越勇敢與堅強;又隨著生活處境的艱難困苦,逐漸學會殘酷與無情;然而,卻又不是完全無情,她對自己的暗戀對象艾希禮以及自己出生成長的塔拉莊園,總是懷著一以貫之的無限深情,任何艱難挫折都無法讓她放棄;直到最後,她忽然頓悟,放下對艾希禮的執念,重新投向白瑞德的懷抱,這個漫長的心路歷程,正是寫出了人性的多面與複雜,它不是單線條發展,而是多線條的變化,這些線條又相互交錯與糾纏,織成了一張人性的大網。
應該說,每一部偉大作品,它所描繪的人性,都是複雜多變的,好人與壞人,絕不會流於臉譜化與標籤化。它必須展示與釋放出足夠多的信息,這些信息,耐人尋味,值得觀眾與讀者反覆揣摸體察,在不同年齡、不同際遇,能產生出不同共鳴之感。這就是每一部傳世作品中,必須具備的,人性的寬度與厚度。
順便說一句,費雯·麗儘管演技一流,在本片中的表現,也極其出色,但是,她扮演青蔥時代的斯佳麗,由於抬頭紋太多,當時又沒濾鏡美顏,顯得目不忍睹,實在勉為其難。很奇怪,1913年出生的費雯·麗,拍攝本片,應該是1938年,也就25歲,哪來那麼多抬頭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