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多久沒親筆寫信了?手機讓溝通越來越方便,有人做過統計,還用手寫信的人不足5%。

可即便是在這個時代,依然存在一份古老的職業:鄉村郵遞員。他們每天要走幾十公里的山路,才能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中。這份職業還能存在多久,沒人知道,但它仍然是山區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方式。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這是一個鄉村郵遞員的故事,拍攝於1999年,當時沒有中國院線願意為它排片...但它卻在異國他鄉的日本掀起了觀影熱潮:《那山那人那狗》.

小編是在2006年,在校外報的傳媒補習班接觸到的這部電影,記得當時寫了6000多字的影評。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父親生活在湖南西部山區,送一次信要揹著上百斤的郵包,徒步三天,走200裡山路。太忙的時候,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所以在兒子心中,父親很陌生:他連打罵我的時間都沒有!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小時候,兒子經常守在橋頭,等父親回家。所以,那座破舊的石橋,是兒子最熟悉的地方。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終於有一天,父親因腿腳不便準備退休,由兒子來接班。

兒子第一天上班,父親千叮嚀萬囑咐之後仍不放心,就帶上長年陪伴左右的忠實老狗,決定陪兒子再走一趟。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這段旅程的開頭,氣氛非常尷尬,父子倆無話可說...兒子覺得彆扭,他不想和父親獨處。父子倆暗暗較勁兒,兒子還時不時說兩句諷刺的話。

但一路走下來,他逐漸發現,這份工作一點兒也不簡單,父子間的隔閡,慢慢消失…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局,但你還是會被感動。

比如父親送信工作做得特別細緻:山路上給人讓路要靠右,郵包輕拿輕放,看到在信封上貼了5毛錢的,要幫他買郵票貼上…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父親告訴兒子,做一個鄉村郵遞員可不簡單:葛榮的信要單獨拿出來,送到她家門口。因為,她和村裡的秘書打過架,秘書不願給她轉信。葛榮丈夫在外面當木匠,盼信盼得心焦呢!

馮五行是個癱子,她大兒子在部隊。要是有了匯票,要親手交給她,她小兒子是個小王八蛋,以前瞞著她偷取過匯款…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五婆是個盲人,孫子是方圓幾百裡唯一的大學生。可是,這孩子自從上了大學,就再沒回過山裡...每年新年寄一張賀卡,春節一張匯款單,除此之外,這個大學生再沒半點音訊。

父親於心不忍,十天半個月就給五婆塞點“孫子寄來的錢”,讀一封沒字的“信”:奶奶,你身體怎麼樣?我挺好的,你有什麼困難記得跟鄉郵員說…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對這份差事,兒子替父親感到不值:忙活了大半輩子,沒個一官半職,還落下一身病。他以為,鄉郵員來了,村民們會興奮地圍上來,事實上,人影兒都沒有一個...

父親說:誰專門等你來啊?又不是視察的,還讓人家夾道歡迎啊?

父子之間想法的差異,在電影中隨處可見。比如,對父親照顧五婆的行為,兒子就不理解:你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行,這事是她孫子該做的,你應該去告訴她孫子。

比如,兒子覺得可以搭搭便車,或找找有沒有合適的公交或班車。父親卻說:像你這麼整天想著投機取巧,還怎麼跑郵路?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在為人處世方面,兒子比父親還圓滑一些:村長愛貪小便宜,你看不慣,就閉一隻眼,聽不慣,就當耳旁風…電影裡的這對父子,父親老實保守、認死理兒,兒子懂得變通,有想法,卻有些輕浮。

這趟郵路,讓兒子走進了父親過去的生活,為他們的互相理解打開了一扇門。

這部中國零票房的電影,卻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這部電影在處理父子感情戲時很剋制,不煽情,用中國式的含蓄,表現那濃得化不開的深情。

我找遍了整部電影,直接講父愛的臺詞,就只有父親說的那句:生你那天,你媽寫了封信給我…我高興壞了,把吃飯的錢都給大家買酒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