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多久没亲笔写信了?手机让沟通越来越方便,有人做过统计,还用手写信的人不足5%。

可即便是在这个时代,依然存在一份古老的职业:乡村邮递员。他们每天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才能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这份职业还能存在多久,没人知道,但它仍然是山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这是一个乡村邮递员的故事,拍摄于1999年,当时没有中国院线愿意为它排片...但它却在异国他乡的日本掀起了观影热潮:《那山那人那狗》.

小编是在2006年,在校外报的传媒补习班接触到的这部电影,记得当时写了6000多字的影评。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父亲生活在湖南西部山区,送一次信要背着上百斤的邮包,徒步三天,走200里山路。太忙的时候,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所以在儿子心中,父亲很陌生:他连打骂我的时间都没有!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小时候,儿子经常守在桥头,等父亲回家。所以,那座破旧的石桥,是儿子最熟悉的地方。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终于有一天,父亲因腿脚不便准备退休,由儿子来接班。

儿子第一天上班,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就带上长年陪伴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这段旅程的开头,气氛非常尴尬,父子俩无话可说...儿子觉得别扭,他不想和父亲独处。父子俩暗暗较劲儿,儿子还时不时说两句讽刺的话。

但一路走下来,他逐渐发现,这份工作一点儿也不简单,父子间的隔阂,慢慢消失…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但你还是会被感动。

比如父亲送信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山路上给人让路要靠右,邮包轻拿轻放,看到在信封上贴了5毛钱的,要帮他买邮票贴上…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父亲告诉儿子,做一个乡村邮递员可不简单:葛荣的信要单独拿出来,送到她家门口。因为,她和村里的秘书打过架,秘书不愿给她转信。葛荣丈夫在外面当木匠,盼信盼得心焦呢!

冯五行是个瘫子,她大儿子在部队。要是有了汇票,要亲手交给她,她小儿子是个小王八蛋,以前瞒着她偷取过汇款…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五婆是个盲人,孙子是方圆几百里唯一的大学生。可是,这孩子自从上了大学,就再没回过山里...每年新年寄一张贺卡,春节一张汇款单,除此之外,这个大学生再没半点音讯。

父亲于心不忍,十天半个月就给五婆塞点“孙子寄来的钱”,读一封没字的“信”:奶奶,你身体怎么样?我挺好的,你有什么困难记得跟乡邮员说…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对这份差事,儿子替父亲感到不值:忙活了大半辈子,没个一官半职,还落下一身病。他以为,乡邮员来了,村民们会兴奋地围上来,事实上,人影儿都没有一个...

父亲说:谁专门等你来啊?又不是视察的,还让人家夹道欢迎啊?

父子之间想法的差异,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比如,对父亲照顾五婆的行为,儿子就不理解:你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事是她孙子该做的,你应该去告诉她孙子。

比如,儿子觉得可以搭搭便车,或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公交或班车。父亲却说:像你这么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还怎么跑邮路?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儿子比父亲还圆滑一些:村长爱贪小便宜,你看不惯,就闭一只眼,听不惯,就当耳旁风…电影里的这对父子,父亲老实保守、认死理儿,儿子懂得变通,有想法,却有些轻浮。

这趟邮路,让儿子走进了父亲过去的生活,为他们的互相理解打开了一扇门。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这部电影在处理父子感情戏时很克制,不煽情,用中国式的含蓄,表现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我找遍了整部电影,直接讲父爱的台词,就只有父亲说的那句:生你那天,你妈写了封信给我…我高兴坏了,把吃饭的钱都给大家买酒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