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在永嘉,从楠溪江畔到大街小巷,麦饼店的身影随处可见。对于一些打小就会做麦饼的永嘉人来说,在家门口支个摊、摆个桶,就是一家小小的麦饼店。

永嘉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永嘉全县注册登记麦饼店183家,未登记的估计有300多家,年产值约1.2亿元。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多年来,麦饼产业以放养姿态在永嘉民间萌芽发展,缺乏行业标准、没有统一品牌,销售较为传统、从业人员老化等,始终是困扰永嘉麦饼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期,永嘉县谋划成立麦饼协会。经过前期调查摸排,王大妈麦饼、孝老头麦饼、小五麦饼、香又脆麦饼、什佳麦饼等五家经营户主被选择作为县麦饼协会筹备组成员。显然,永嘉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有效推动麦饼作为地方特色小吃的快速崛起。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王大妈麦饼:计划今年开10家连锁店

走过永嘉瓯北阳光大道,可见一幢玻璃幕墙大楼,一楼 王大妈麦饼 王大妈配送中心 金黄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我们的中央厨房门店,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去年6月开业以来,每天有2000多个麦饼配送7家连锁店。 王大妈麦饼创始人王金妹的女儿陈晓微说,配送的麦饼六七成熟,顾客食用前再烤一会儿,如此一来,麦饼就会喷香好吃。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30年前,王金妹在永嘉上塘屿后巷开了一间麦饼店,由于制作地道,符合大众口味,生意越来越好。1998年,她注册了 王大妈麦饼 ,并先后获得温州名点、永嘉名牌商标、中华名小吃等荣誉称号。凭借品牌知名度,一家家王大妈麦饼店相继开张,最多时全国各地共有32家分店。

分店虽然增多了,但制作的麦饼品质不一,以致影响了品牌美誉度,这让妈妈很忧心。 陈晓微说,为统一标准,守住传统老味道,他们将分店整合调整为7家线下连锁店,并引进现代管理模式,并统一装修、统一标准、统一配送。同时,通过微商、电商等平台,推出王大妈麦饼。目前线上日销量约占总销量三分之一。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王大妈麦饼负责人陈忠说,麦饼是永嘉县的一个文化传承遗产,王大妈麦饼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希望能早日拿到非遗传承人牌子,以便让品牌尽快打响全国市场。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5月10日,王大妈麦饼出资50万元,与温州嘉楠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主要对王大妈麦饼品牌提升、门店扩张、标准化管理进行深层次地策划与研究。近期,他们计划引入一名职业经理人,让管理更加规范化,以便早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提升永嘉麦饼产业。

今年计划进驻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办10间连锁店,实现全年产值2000万元;明年计划突破5000万元。 陈忠说。

小五麦饼:开发多种口味的麦饼迎合顾客

从上塘的望江路驶过,如果不加留意,路旁 小五麦饼 的小小门面或许很容易被忽略。店主汪永良今年54岁,来自岩坦镇屿北村,与妻子戴寿叶一起经营这家店。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算起来,夫妻俩做这行还不到6年。2014年的一天,对美食多有研究的戴寿叶做了麦饼,让小女儿带到单位给同事们尝尝。怎料,这麦饼竟收获了一大片点赞,甚至有人想要下单购买。夫妻俩顺势在家里做起麦饼,开起微店,最多时每天能卖七八十个。

做生意,招牌很重要。说起 小五 的含义,汪永良一口气说了好几个理由:老家兄弟姐妹不少,他排行第五;他和妻子育有两女一子,一家五口人。最关键的是,鼓励老两口开店的小女儿,从小喜欢文艺,被亲友亲切地唤作 小五 。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小五麦饼 的名声越来越响,慕名上门提货的顾客也越来越多。2016年,汪永良在上塘县前路租过一家小店,没多久就搬到了如今的地方。做饼的设备也从最原始的平底锅,变成了现在的电饼铛。在去年的永嘉县职业技能大赛上,代表 小五麦饼 出战的戴寿叶成功拿下 楠溪麦饼王 称号。

把饼摊好、擀大,一个电饼铛一次可以做10到12个,15分钟就能出炉。 汪永良说,店里的回头客有不少来自乐清、瑞安等地, 有个小伙子,每隔几天就来买一个麦饼,说是专门给腿脚不便的妈妈买的。他妈妈就只认我家的麦饼。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当然,总不能让大老远的客人每次都专程跑一趟买一个麦饼,如今 小五麦饼 登陆外卖平台。汪永良说,外卖一般是七八十个起送,预定的大多是单位或者小区。

除了主动 触网 ,汪永良夫妇还主动求变,除了保留传统的梅干菜、咸菜、萝卜丝口味外,还开发出南瓜叶、桑叶、紫苏、蒲公英等口味的麦饼,配上绿豆汤、番薯干汤,迎合不同顾客。

孝老头麦饼:县委书记直播推介,日销量翻一番

梅干菜和咸菜各10个?好的! 寄杭州,知道了,我们会尽快寄过去的。 在上塘码道西街,孝老头麦饼店里,店主戴秀娟一边接电话,一边记下预订信息。她的身边站着几位等待麦饼出炉的顾客, 不好意思,忙不过来,每人只能买3个。 戴秀娟语带歉意。这是近段时间这家店生意火爆的场面。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孝老头麦饼店门店不大,只有20来平方米,里面干净亮堂。 这段时间几乎每天能卖出500个麦饼,日销售量比以前翻了一番。 戴秀娟说,这还托了县委书记王彩莲的福,今年3月她在2020楠溪 行 云平台直播中推介了孝老头麦饼,孝老头麦饼店顿时成了网红,不少顾客慕名前来购买,连上海、新疆等地的客人也来电预订,想享个口福。

谈起做麦饼的初衷,戴秀娟打开话匣子:3年前,她和老伴陈久孝在北京办过服装企业,也跟人合伙开过游乐场,然而生意不景气,于是他们回到家乡打算另起炉灶。做什么事,成本低,资金回笼快呢?一个偶然机会,他俩看到楠溪江边一家麦饼店生意不错,便动了心思。 摊麦饼也许是条新路。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说干就干,掺面粉、拌馅料、调口味,经过无数次摸索,他们在家终于制成了符合大众口味的麦饼。2018年6月,嘉香麦饼开张,生意颇有起色之时,想不到嘉香麦饼商标被人抢注了,于是注册了 孝老头 。当年, 孝老头 参加第二届楠溪麦饼王大赛获第三名,次年夺得 楠溪麦饼王 称号。从此, 孝老头 名气在永嘉麦饼业中逐渐响亮起来。

生意红火了,陈久孝夫妻俩谋求发展,打算今年在市区、瓯北等地开五六家连锁店。然而资金尚有困难。 如果永嘉能出台扶植麦饼产业的优惠措施,在银行贷款方面减免利息,我们的麦饼店就会越做越大。 陈久孝坦言。

塘头小麦饼:坚守30年的另类永嘉麦饼

永嘉麦饼是出了名的个头大,从地域上可细分为沙头麦饼、岩坦麦饼、塘头麦饼等多个 派系 。这其中,塘头小麦饼可算是颠覆性的存在。而位于瓯北东大街46号的这家店,更是有着30年小麦饼制作手艺的老店。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为什么要另辟蹊径做小麦饼?今年63岁的店主钱忠山说, 这纯属意外。 当年他的儿子在瓯北中心小学上学,为了接送方便,夫妻俩在塘头开麦饼店。 小学生的零花钱没几个,而且也吃不了一大个的麦饼。 于是,他们就把麦饼做小,两三角一个的小麦饼,让学生消费得起,吃得不撑。想不到,这一招让小店一下子火了起来,他们干脆以 塘头 为名,把小麦饼注册了商标。

与传统的永嘉麦饼不同,塘头小麦饼更加香脆,似零食一般,香而不腻,钱忠山给小麦饼概括了 香、脆、甜、酸、鲜 五大特点。

塘头小麦饼究竟有多火?钱忠山说,几年前,瓯北浦西一老人80大寿时一次性订购4000个小麦饼作为寿桃;2016年,一位美国华侨出国前带去几个麦饼,结果亲友吃了纷纷要求代购。于是,他们又用快递发了100个过去,光邮费就花了1000多元,比麦饼还贵;还有一些企业开会,特地提前买数百个小麦饼作为茶歇使用。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做麦饼是辛苦活,随着老两口年事渐高,儿子钱疆状开始主动扛起重担,但老店人手还是有点吃紧。前几年,钱疆状打听到北京一家厂商有一个包子机的专利,特地跑了一趟,打算稍作改良,制成麦饼机。然而样机做的麦饼,不是皮太厚就是漏馅。 30多年的老手艺,不是一下子就能被机器取代的。 虽然失败了,但反而更加坚定了钱忠山父子守好老店的决心。

先进管理模式的缺乏,也是钱忠山担心的。曾有人从江西、大连慕名前来学习,但他一直对品牌推广存在疑虑。 配方的授权,品牌的加盟,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帮我把脉、传经。 钱忠山说。

什佳麦饼:将年轻元素注入麦饼产业

一边伴着环绕整间店铺的轻音乐,一边系上围兜、戴起手套做麦饼,27岁的永嘉小伙叶智敏在市区谢池巷开的这家 什佳麦饼 ,在这一带小有名气。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吃货,是叶智敏对自己的评价。2014年从杭州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的他,放弃了教师工作,在家人支持下,自学麦饼制作,走上创业路。如今,他与母亲、弟弟一起,三人分别在市区、永嘉黄田和乌牛开出分店。

与其他麦饼店不同的是,叶智敏有意识地将 标准化 注入麦饼制作中。在麦饼制作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叶智敏把肉馅放托盘中一一分好,每一撮馅料在包入面团之前都先经过电子秤的称量。

叶智敏的计划,是将麦饼店开到其他城市去。 之前我在杭州读书时,看到过有人开麦饼店,但是味道不算地道。 叶智敏说,温州人遍布海内外,靠着强大的温州人网络,麦饼的推广一定大有可为。

温都网丨永嘉麦饼,盼快速崛起②

当然,推广麦饼,叶智敏做好了充分的困难准备。 最明显的,在温州市区,麦饼往往被当做点心;而在永嘉,麦饼是一种主食。 在他看来,不同地方的人对麦饼的接受能力势必存在差异。而要做大麦饼产业,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永嘉。

网络,是叶智敏最先想到的渠道。为此,他做起了微商生意,建起了200多人的微信群。 我定期会在群里推出一些优惠秒杀活动,比如周末送饼、点赞送饼等,增加顾客粘性。 叶智敏几乎把时下青年创业的好点子都搬了过来。

另外,我们在饿了么、美团上面都开了店,很大一部分订单是从网上来的。 可是,令叶智敏担忧的是,永嘉麦饼产业存在老龄化问题,不利于网络推广,更不利于技艺的传承。

温都记者 朱斌 汪麟康

来源丨温都网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