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忠臣还是奸臣?

在儒家经典中,周公旦是大忠臣,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包装得越完美,真相却可能越不是那么回事。

按照记载,周国历任酋长中,公亶父、公季、西伯昌祖孙三代,他们在位担任酋长,时间长达近百年,这个,在时间上,有些不合常理。

更合理的推测是,在百年间,应该有更多的酋长,时间上才合理,因此,很可能,周国不是后世儒家经典所说的父子相继,而是兄终弟及,因为,兄弟相传,参与传承的人更多。

周国酋长之位,是父子相继?还是兄终弟及?周人出身的太伯、仲雍兄弟,他们建立的吴国,揭示了一些真相,因为,吴国是实实在在的兄终弟及,并因此产生了吴王僚与吴王阖闾的激烈冲突。

经过合理的分析、推理,真实的历史,未经后世儒家包装的历史,或许是这样的:

在未经包装的历史中,周王国,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条道路,即,周国是实行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的,酋长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如果公亶父去世,应该三兄弟先后继位为酋长,但是,公亶父喜欢幼子季历,于是太伯、仲雍逃离。

类似于晋献公喜欢骊姬所生幼子,于是重耳、夷吾逃离。

太伯、仲雍,建立了吴国,在吴国,他们仍然实行周人的传统方式,兄终弟及,太伯、仲雍,先后继位为吴国君主,这种方式,在吴国世代相传,一直传到春秋末期吴国被越国消灭。

季历去世后,其子,西伯昌、虢仲、虢叔,兄弟三人,先后任周国酋长,但是,后来经过儒家修改的史书,把这段时间全部算到西伯昌头上,因此有了西伯昌在位五十年,活了九十七岁的记载,这在时间上,也是有些不合常理的。

这兄弟三人之后,下一代,继续兄终弟及,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叔旦。

伯邑考被商王所杀,武王发继位酋长,推翻商王国,武王发去世后,按顺序,三弟管叔鲜继位为酋长,但是,四弟周叔旦,使用武力夺位。

原来,叛乱夺位的,竟是周叔旦。

后世儒家编造的历史,有一个大漏洞,难以自圆其说,如果是武王发传位于子,按顺序应该是三弟管叔鲜为顾命大臣,哪里轮得到四弟周叔旦?

按照“兄终弟及”传统,正常继位为酋长的管叔鲜,得到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的支持。周叔旦不服,起兵夺位。

周人内乱,商人余部武庚,也趁机作乱。

周叔旦凭借强大的武力,推翻了三哥管叔鲜的统治,斗争非常残酷,他杀了管叔鲜,囚禁了蔡叔度、流放了霍叔处,进而击败商人余部。


周公旦,是忠臣还是奸臣?

周叔旦


周叔旦当然是为了自己夺位,但是,为何最后是武王发的年龄尚小的儿子王子诵继位呢?史书中也有端倪,因为齐太公吕尚、以及邵公奭的牵制,周叔旦不得不让王子诵继位。

无论如何,周叔旦的举动,改变了周人的继位规则,自此,由“兄终弟及”,改为“父子相继”。

经过后世儒家的精心包装,周叔旦成了一位温文儒雅的大忠臣,但是,即使是包装后的史书,也暴露出了不少真相,周叔旦指挥的周军,在进攻山东的东夷大国奄国时,遭到顽强抵抗,周军损失惨重,获胜后,周军为了发泄愤怒,也为了彻底制服奄人,于是将奄人战俘都割了老二,因此留下“阉人”、“庵”、“奄奄一息”等词语、成语,从这些情况看,周叔旦绝非温良恭俭让之辈,而是一个狠辣角色。

周叔旦推翻了管叔鲜,虽然未能继位为周王,但是,好处还是大大的,周叔旦父子八人,都得到了大片封地,皆有封国,周叔旦得到了周人的祖国周国,并且爵位最高,为公爵,周叔旦因此称为周公旦,高其他兄弟一等。

奄国故地,被封给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伯禽对鲁国民众,进行了严厉的统治。

尽管儒家经典,对周王国进行了近乎完美的包装,但是,实际上,兄终弟及的传统,以及因此引发的冲突,在周王国始终阴魂不散,不少周王即位,都伴随着兄弟相争的事情发生,这些真实的情况,即使是儒家经典也掩盖不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周庄王、王子克兄弟,有王子克之乱;周惠王、王子颓兄弟,有王子颓之乱;周襄王、王子带兄弟,有王子带之乱;周匡王、周定王兄弟,兄终弟及;王子朝、周悼王、周敬王兄弟三人,有王子朝之乱,等等。

篡改历史,古已有之,但是,凡走过,就必留下痕迹,历史是无法篡改的,尽管相关人员费尽心机掩盖、篡改,但是,历史总是会在其意想不到的地方,露出真相,比如,关于周人的历史,不仅是吴国方面显露了真相,《竹书纪年》的记载也有显示,还有各种时间上的明显漏洞、矛盾之处,等等等等,都给出了揭示历史真相的众多线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