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大石街幫扶貧困小村:“造血”式扶貧拔“窮根”

梅州市五華縣東昇村是廣州市番禺區大石街對口幫扶的一座貧困村。經過一輪幫扶,該村2019年村集體收入超8萬元,2019年末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萬元,東昇村所有貧困戶都達到“八有”指標全部脫貧。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受到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近日,番禺區大石街組隊赴五華縣橫陂鎮東昇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先後入戶慰問貧困戶、調研東昇小學、參加扶貧手工作坊啟動儀式、檢查扶貧資金及政策落實情況,併到西坑水庫論證項目可行性,夯牢精準基礎,壓實扶貧責任。

貧困村莊的“飛躍”

東昇村位於梅州市五華縣橫陂鎮南部,下轄27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790戶4421人。全村水田面積1467畝,耕地面積787畝,林地面積約1萬畝。主要種植烤煙、紅薯、水稻、油茶、桉樹等農作物。生產方式主要為家庭承包的自給自足型模式,農產品自用為主,較少用於銷售。

2019年,該村78戶貧困戶都達到“八有”標準,即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飲水、有電用、有電視信號覆蓋、有網絡信號覆蓋、有教育保障、有醫療保障、有穩定收入來源或最低生活保障。這也標誌著東昇村所有貧困戶都達到“八有”指標全部脫貧。

據瞭解,東昇村2019年貧困人口全部由政府購買城鄉合作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大石街還利用幫扶資金為全部貧困人口購買家庭綜合保險,預防因疾病返貧。積極協調當地政府及時發放在校學生教育補助,現時東昇村貧困人口沒有輟學現象。2019年東昇村沒有危房改造任務,所有貧困人口居住條件符合安全標準。

從去年8月份開始,大石街駐村工作隊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面摸查,鼓勵他們外出務工或在家自主發展產業,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早日脫貧。今年工作隊主動聯繫企業介紹貧困人口就業,成功介紹一名剛畢業大專生到大石街轄內一企業工作。2019年發放就業以獎代補97774.4元,發放產業以獎代補27315元,共發放125089.4元。

為提高貧困人口的種植技能,邀請專家到村舉辦種植技術培訓班。今年積極配合橫陂鎮政府開辦扶貧線上培訓群,使貧困人口隨時可以在網上參加培訓。從2017年開始統籌財政專項資金53.2萬元投資廣東漢光超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35.7萬元投資五華浩興養殖合作社,固定收益分紅。投資兩個收益分紅項目,每年收益共72560元,全部分配給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全年每人分配312元。

番禺大石街幫扶貧困小村:“造血”式扶貧拔“窮根”

“造血”式扶貧拔“窮根”

自大石街2016年幫以來,幫扶單位和工作隊始終圍繞著“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何住房安全保障)的目標任務,著力辦好各項民生實事。

據瞭解,為開發東昇村西坑水庫養殖及水庫旁土地,幫扶單位用引導資金20萬元支持將西坑水庫道路硬底化,打通道路運輸難題。同時,加強消費扶貧力度,2019年引進五華縣水寨鎮壩美電子商務平臺服務站幫助銷售農產品,繼續與番禺區石基供銷社合作銷售農產品,發動幫扶單位轄區內企業、單位獻愛心活動、購買農產品。

為解決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和增加經濟收入,東昇村與廣東明珠星鐘錶有限公司達成共識,合作加工產品,建立扶貧加工作坊。該手工作坊是由明珠星鐘錶公司提供生產加工部件、東昇村提供勞動力和場所等形成的扶貧車間,已帶動就業15人,每天生產效益預計1000元,貧困戶在家實現了就近就業、靈活就業。下一階段,該手工作坊將根據實際情況擴大生產規模,帶動村內閒置勞動力及貧困戶參與,以形成長期穩定的脫貧機制,為東昇村持續“造血”。

大石街駐村幫扶工作人員表示,雖然2019年東昇村所有貧困戶都達到“八有”指標全部脫貧,但從平日監測數據來看,還有少部分主要勞動能力較弱,造成家庭收入不穩定,有可能返貧。同時,該村幫扶中還存在產銷對接難題,農產品出村難度大。目前,東昇村與番禺區石基供銷社簽訂產銷合作協議,建立市場對接機制。但考慮到番禺和五華兩地路程較遠,物流和倉儲的成本較高,需要繼續拓寬銷售渠道,確保貧困戶農產品走得出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龍嘉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