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

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大石廟(側面照)(圖二)

這是《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的第四篇文章了。按照計劃,我們研究團隊的同仁們還要繼續以《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為總題目,探索研究遠古石刻的生殖圖騰、遠古石刻的玉璧、遠古石刻的巨石文化、遠古石刻的美學、遠古石刻的字根、遠古石刻的堪輿、遠古石刻的腳印、遠古石刻的石鉞、遠古石刻的動物……把祖先們石刻的藝術發現、發掘展示出來,使它們變成一座座照亮中華文明歷史的燈塔。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大石廟 天圓地方(圖四)

我想,就已經發表的這幾篇文章,只要大家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不妨到現實中去檢查一下文章的真實性,再去品味、咀嚼“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史記·貨殖列傳》),“圓靈根於夏葉,終三代而始蕃”(張衡《南都賦》),那真叫“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白振國 郭起華

2020年4月29日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小石廟 “王宮”+石鉞全景圖(圖三)

看到這個標題有的人會驚訝。這會是真的嗎?答案是肯定的,讓我們先從古宛城南陽說起……

南陽簡稱“宛”,是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一個三面環山,南部開口,中間平坦的盆地,自古為南北交通要衝。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厚重,春秋戰國到漢代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這裡楚風漢韻,南北文化交匯。東漢時被稱為“南都”帝鄉。儘管1959年就已經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黃山遺址,發掘出了“中華第一鏟”和數間仰韶文化的房屋;儘管1978年發現了南召猿人遺址和猿人牙齒化石(與北京周口店猿人同期,《河南省文物志》上卷第九頁);儘管在上世紀80年代發現了數量龐大的恐龍蛋化石;儘管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專家們就認為中國最早的公路在南陽方城,為楚國北通中原諸夏的要道,故稱“夏路”。“夏路”由南陽通達中原,通達南北。儘管考古專家已經找到了甘肅大地灣文化在距今8000年前,東北興隆窪文化、山東臨淄後李文化、湖南彭頭山文化都在距今8000年前,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距今7860年,河南舞陽賈湖文化在距今8600年前,浙江良渚文化在距今5300年前,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距今4500年至5000年,雖然這些文化非常重要,但是它們都是在某一個時期突然滅亡,中華文明的源頭究竟在哪裡,在此之前,一直是個秘密。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小石廟之“王宮”(圖一)

四書五經第一部書《大學》開篇即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尋找華夏文明,就應該有始有終,先後次序,發現規律。儘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近20年,至今也未能確切地找到中華文明的源頭;儘管人類從猿人到智人,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歷經數百萬年,但人類所創造的文化不可能中斷,也不可能滅失,只要你對中華文明無比熱愛,對我們祖先無比敬重,用真心和誠意去探索、去分析、去思考,那一定能夠撥雲見日,發現真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殷商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宋鎮豪來宛考察後,題寫“六通四辟,毓文致遠”“南陽原始,文明之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考察南陽黃山遺址後題詞“中華瑰寶,千年一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王巍考察南陽黃山遺址後題“文明在宛”。河南省委原書記、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徐光春在講到遠古時期的河南時說,“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不僅在中國古代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數十萬年以前,遠古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並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舊石器文化,尤其是南召猿人的發現,在浩渺無際的歷史長河中,為中原人找到了遠祖,為綿延不絕的中原文化的發展找到了源頭”。(《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第64頁、65頁)讓我們再看看先秦史學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會議紀要對南陽的定位——“南陽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區”。這些歷史學界、考古學界的泰斗所題所述,為我們在南陽大地上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指明瞭方向,出了題、點了睛。中國先秦史學會又專門成立了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研究與保護中心,專門從事中華古文明的探索、研究保護工作。在無經費,無任何保障的情況下,這個團體憑著一腔熱情,憑著對南陽山山水水、溝溝壑壑、政情民情、社情民俗的熟悉,沿著南召猿人生活的足跡一路考察,在前人考古發現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重大的發現,寫出了《黃帝與南陽黃山》《南陽“岩石文”試讀》一、二、三等文章。如果看到了這幾篇文章,你就會認為本篇論述——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就不會覺得驚奇,這就是科學的邏輯。更為奇特的是,“王宮”的發現,與南陽簡稱“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本文將在後面論述。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大石廟 日月(圖五)

一、“王宮”所在的地理方位及其基本概述

發現“王宮”(圖一)的地點位於鴨河工區和南召縣石門鄉交界處的大石廟(圖二)和小石廟(圖三)的兩座石頭山上,兩座石廟相距不足百米,大石廟位於東經112°31′20″,北緯33°18′43″,海拔230米,面向正南方,屋外整體高6米,寬9米,石屋內深3.2米,內寬2.65米,內高2.5米,門高2.08米,門上寬1米、下寬1.02米。小石廟位於東經112°31′15″,北緯33°18′38″,海拔220米,面向南方,屋外整體高7.6米,屋內高1.9米,內寬1.96米,內深2.3米,門高1.8米,門寬1.7米。屋裡第一臺階長1.98米,寬0.27米;第二臺階長1.98米,寬0.48米。第一臺階到第二臺階高0.33米,天窗長0.8米,寬0.4米。屋頂兩邊的凹槽均寬0.3米,屋內東牆上刻的石鉞符號長0.27米、寬0.17米。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大石廟 石鉞(圖六)

經查《南召縣誌》對此並無記載,據當地的村民講,只記得大石廟敬奉的是叫“老母”的女性祖先,小石廟敬奉的是藥王(神農),當地習慣稱藥王廟,現在的兩個小石頭山,分別以大石廟和小石廟俗稱命名。遠遠望去,兩個小石頭山猶如鑲嵌在天地間的兩顆星辰。圍繞兩座石頭山的周圍,是深達百米的溝壑,只有一道山樑通向東部。在遠古時期兩座小山周邊應該是水繞山環,十分安全。現在的大石廟,呈一廟院,裸露的山腳大石頭上,首先能看到的是一個雕鑿的大方形符號,拾級而上,廟門前是一個石頭上雕著的上圓下方兩個爻窩,爻窩的直徑均為0.3米,表示天圓地方(圖四),越過院門進入大殿,殿內後牆巨石上有一雕空的房間。屋內雕刻有石床,石屋左後十幾米處的一塊大石頭上,雕有五個單排扁圓形爻窩,石屋右後外牆一米高處雕有“日月”(圖五),象徵著日月同輝。石屋右後兩米處,另一巨石上雕有一大一小巨形石鉞(圖六),大石鉞高2.05米,上寬0.86米,下寬0.95米,深0.57米。小石鉞高1.6米,上寬0.65米,下寬0.66米,深0.33米,兩個石鉞間隔0.22米。總體上可以看到該石屋雕鑿有天地日月和王威的氣勢氛圍。尤其是兩個大石鉞更顯出此屋是王的居住地——“宮”,甲骨文辭典“宮”;“王之居也”,從大石廟前後左右雕鑿來看,這裡是甲骨文中的“宮”,一個石房子內上下有兩個“口”。與兩個大石鉞和門前所刻的上圓下方的符號相對應,一個表示神權,一個表示王的權力,至高無上。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太極龍(圖七)

小石廟距大石廟不足百米,中間隔著一個巨大的石刻“太極龍”(圖七)。從正面看,小石廟是一塊巨石雕鑿而成,屋頂呈錐狀,門呈石鉞狀(圖一),門的右邊5米處巨石上,刻一高0.6米、寬0.4米的“鉞”形符號(圖八),是王的象徵。石屋的屋簷向前凸出,屋簷上從左到右橫刻一寬約0.1米的深溝,把石屋分為上下兩層,沿溝槽下沿橫向刻有九個長方形爻窩。九在數字中是最大的數字符號,表示“王”。屋簷上的橫向深溝可能一是用來插入木質遮陽擋雨的附屬物,二是增加石屋的美觀,三是表示對天地陰陽崇拜的符號。進入屋內,迎面雕一與屋同寬的石凳,凳子從中間向右側刻有雙排六連爻窩,爻窩的右側,刻一戴冠的頭像。右牆上,刻一長鉞形符號,在屋內的左側房頂上,雕有橢圓形天窗,可理解為王在此與天溝通的通道。古文字學者藍玉獻解釋,該石屋應是數千年前一個思想家所用,一邊坐神,一邊坐人。根據藍玉獻解讀,這座石屋,應是當年王辦公的地點,與大石廟“王宮”的功能是相通的,大石廟是王的生活居住區域,小石廟是王的辦公區域,根據小石廟石屋的外形分析,即是甲骨文中的“宮”字,也是甲骨文中的“宮”字。《說文解字》宮“宮”的本意指有圍牆的房屋,後泛指房屋。秦漢以後特指君王居住的地方。(《說文解字》第313頁)甲骨文字典中說,“宮”像房屋立體透視輪廓,“呂”像屋頂斜面所刻特指通氣窗戶。據半坡圓形房屋遺址復原,其房屋乃在圓形基礎上建立圍牆,牆上部覆以圓錐形屋頂,又於圍牆中部刻門,門與屋頂斜面通氣窗口呈“呂”形,《說文解字》稱“呂,脊骨也,象形”有非常重要之意。此種形制房屋,屋頂似穹隆,牆壁又似環形圍繞,顧名為宮。《說文解字》:“宮,室也。”釋義:“王所居之處。”半坡遺址的房屋是根據想象復建,而小石廟的“宮”,是原始的石雕之物,與甲骨文中的“宮”完全相符合,應是宮字的原創地。更為奇特的是,從該房屋的使用內涵來看,該座石屋又是甲骨文中的“宮”字的完美體現。從屋內的使用功能分析,一個尖頂石屋的裡邊,坐著一個神和一個人,即甲骨文中“宮”的象形,可謂天作之合,祖先恩賜。南陽的簡稱“宛”字,竟在8000多年前就已經被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就像一個兒時離開父母,成人後才見到自己父母時的激動,見到此石屋的人都會被它的古老蒼勁大氣所震撼,在沒有金屬的時代,單憑人力、石頭工具雕鑿出如此恢宏之石屋,其工程量之巨可想而知。我每次去考察,內心之激動,久久不能平息。這座石屋似是一位年長的老者,慈祥的母親,在時時刻刻俯視著大地,關愛著她的子孫,訴說著我們兒時的模樣和我們成長的經歷。這篇文章,就是我們向祖國訴說在浩渺無際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苦苦尋找,終於找到了我們母親的心情和感受。讓我們共同感受團聚的幸福和溫暖,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描述此時我的心情……在本文寫作中,我幾次淚眼模糊,我是被祖先的恩賜感動,一如是找到了自己久別親人的感動。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小石廟 玉鉞(圖八)

“宛”究竟是什麼意思,它與南陽有什麼樣的淵源,據史書記載,早在西周時,周宣王把他的舅舅申伯,分封到南陽,那時南陽就叫作“宛”,但究竟何時為什麼把南陽叫作“宛”,有以下幾種解釋——《路史·國名紀·丁》載“商氏後,苑武丁子文封苑城,為苑侯,今鄧之南陽,漢宛縣也。”意思是說殷商中期,南陽這個地方曾經是苑侯封國而被稱為苑,這個苑在古文釋義中指養禽獸種林木的地方,特指帝王花園。這個苑顯然是一幅風景優美,草肥林深,炊煙裊裊,馬疾牛悠的優美田園景象,“苑”“宛”古時為同一字意,後歷朝歷代不斷演化,用“宛”而不用“苑”。據宋朝羅泌《路史·國名紀·巳》記載,“三皇之世,宛,即鬱郁華國。”就是說早在伏羲氏、神農氏的時代,人類祖先還在洪荒世界,艱辛開拓的時代,南陽境內就有“宛”的部落,因林壑優美,萬頃凝碧,鬱鬱蔥蔥,稱為華國。《說文解字》解釋“宛”屈草自覆也。“覆”形容華國植被豐富,芳草瀰漫,是幽林蒼翠的美好地方。“宛”字還源於地名,出自西周初期申國之國宛邑。《一統志》載,“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時為韓宛邑,西周初期,為周宣王的舅父申侯的封國。因東周發生了王子朝攜周典奔楚事件,周朝的檔案丟失,我們並不知道甲骨文中的“宛”就是申伯的封國“宛”,更不知道甲骨文中的“宛”字就是來自8000年前現南陽市鴨河工區的大小石廟,即“王宮”。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生殖崇拜(圖九)

二、兩座“王宮”體現了祖先對生殖崇拜到天地陰陽觀念的認識昇華

1.大小石廟建築所蘊含的思想。

從大石廟石屋後面的另一巨石上看,“王宮”整個石屋是整體一個男根的雕塑(圖九),象徵著天地陰陽中的陽,而男根內部掏空為陰,我們的祖先把生殖崇拜構想成“宮”的功能,是希望族群繁盛生生不息,事業有無限生機和活力,以致演變為“宮”字。小石廟的石屋,從正面看是一個石鉞形狀,屋門上方橫向刻出一條深溝,不但看上去美觀,與屋牆有明顯的分割線,其實質表達了祖先陰陽理念在建房上的體現,整個石屋的形狀也像男根的形象,如甲骨文字典中“且”的原形即“且”,也體現祖先陰陽交合萬物生的思想。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石柱寺四方平臺(左側)及宣誓臺、祭奠臺(圖十)

2.在“王宮”的周邊區域遍佈生殖崇拜的男根女陰的石雕。

3.陰陽觀念影響我國新石器時代先人建房的建築形式及現在中原地區農村房屋建築樣式。如甘肅大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發現的8000年前先民建造的圓錐形尖頂屋;西安半坡遺址先民們建造的圓錐形屋;以及南陽市社旗縣毛堂鎮新石器時代遺址先民們構建的圓形房屋基址,都是蘊含著陰陽和生殖崇拜的觀念。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村大多數建造房屋時仍然採用尖頂兩面坡的樣式。即前坡為陽,後坡為陰,從側面看,一座房就像是一個鉞“鉞”的形狀,北京故宮從側面看就是一個鉞“鉞”的形狀。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黑石寨三盤太極圖(圖十一)

三、認定兩座石屋為“王宮”的基本依據

認定石屋是“王宮”,是根據它所處的區域地形、地貌,以及石屋周邊目前發現的遺址遺蹟及其相互關係中分析判斷而後得出的結論。首先,鴨河工區發現岩石文(巖畫)的區域分佈在淺山丘陵地區,有數十個小石頭山組成,“王宮”所在位置就處在刻有岩石文遺址遺蹟的數個山頭正中心位置,視野開闊,向周邊看去一覽無遺,兩座石屋的中心向南50米處,在一個平坦的巨石上,祖先用石片在巨石上磨刻有一長6米的龍,是一個典型的“太極龍”。“龍”的標誌說明,兩個房子非同一般,是“王”的象徵。其次,“王宮”的正西方向,直線3公里是石柱山,山上幾乎每塊石頭都被雕鑿過,有兩米多高的石鉞,代表天地的圓形爻窩和代表大地的巨型四方石臺(圖十),石臺上面刻滿了圓形爻窩,山上還刻有立體“太極圖”,分析應當是王登基向天下告示的地方。“王宮”(圖十)向東直線3公里是上潘溝和下潘溝,這裡雕鑿有圓形三盤“太極圖”,還有“王”問政的場所。從“王宮”向東北直線3公里,是孟山,是文化區域,山上刻有許多字畫符號和太極圖。從“王宮”向南直線3公里是黑石寨,是專門研究易經太極的區域。山上刻有巨大的三盤太極圖(圖十一),還刻有5個單排扁圓形爻窩和“易”字。從黑石寨向南5公里是柳樹溝,這個區域是教育區等。其三,“王宮”周圍遍佈石鉞,鉞是王權的象徵。我們發現“王宮”區域很多岩石上均刻有“鉞”形符號,《說文解字》曰:“大斧也,一斧天戎”。《書·碩命》曰:“鉞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鉞。一人冕執鉞。”《史記》記載的“兵器”上記述,“君王用鉞,象徵軍事指揮權”。持玉鉞者為“首領”,可見“鉞”的符號就是鉞,脫胎於勞動工具斧頭,舊石器時代就有了石斧,是勞動工具,也是打仗的工具,因為它刃部為半圓,下部呈方形,圓為規方為矩,又演變為規矩的符號。圓代表天(陽),方代表地(陰),也成了代表天地的符號。鉞具有神聖的象徵作用,自然演變成王權的象徵,王權或首領的專用符號。在大石廟“王宮”旁的巨石上,有兩米多高的凹狀石鉞。小石廟的“王宮”屋內牆壁上刻有石鉞的符號,在門外5米處另一塊巨石上刻著近1米的凹狀石鉞標誌,在“王宮”西的石柱山上,也刻有2米多高的兩個石鉞,並在巨型四方石臺上刻有岩石文,也是王即位宣誓的地方。圍繞“王宮”周邊太極圖中,黑石寨和下潘溝的太極圖,圓心就是一個很深的鉞形“鉞”爻窩,居三盤的正中心,代表著掌握著天地人道的是王,制定天地人規矩的也是王,石刻太極圖把鉞和龍融合在一起,是王權的象徵,體現的是最高統治者。其次,距王宮不遠的南陽新石器時代黃山遺址,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河南龍山文化時期序列完整,在全國獨一無二,該遺址發掘至目前出土了6個不同時期手持獨山玉鉞的“大王”,它們很有可能都在鴨河工區這個“王宮”中居住過,死後葬在南陽黃山。這,有待專家深入考察論證。此外,在南陽黃山遺址中發掘出土的泥陶文與鴨河工區岩石文完全相同。據南召縣誌記載,1956年南召縣石門鄉的群眾在“王宮”附近撿到一個大型的玉鉞,上交該縣文物部門,現藏於南召縣博物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另據南陽地區考古調查,在原南陽地區的十三個縣(市、區)都發掘出土有新石器時代手持獨山玉鉞的古墓葬,說明在新石器時代玉鉞在南陽已成為權力的象徵,已經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認可。近年來,全國各地發掘出有石鉞和玉鉞的古墓葬很多,但都不能證明所持玉鉞作為王權的來源,唯有南陽鴨河工區發現的“王宮”及周邊岩石文充分證明了鉞作為王權的來源以及功能的演變過程。南陽,應是鉞代表王權的發源地、制定地、製作地、授權地。南陽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兩個巨大的仰韶時期制玉作坊,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曾對此做過專題報道,證明“王宮”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完全可信的。其五,從南陽區域內的考古可以看出,南陽從五六十萬年前的南召猿人到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序列完整,從黃山遺址發掘出土情況看,一萬年以來的人類活動也是序列完整的。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而且從未中斷過。其序列的完整性,演變的根源性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考古學家馬寶光研究認為,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圖案來源於中原巖畫,在南陽全境範圍內,早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數量比較集中,尤其在南召縣境內多有分佈。在國內考古發現時代最早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河南省文物志歷史卷第18頁》(舞陽原歸南陽管轄),該遺址出土了8000多年前的骨笛,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樂器,同時出土龜甲上所刻的字符(圖十二),在鴨河工區的岩石文中都能夠找到,尤其是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上刻有“宮”符號,與岩石文上所刻的龜甲符號完全一致(圖十三)。這些間接證明,鴨河工區的“王宮”時代應當比舞陽賈湖遺址的年代更早(8600年~10000年),遠遠超過了埃及金字塔的4500年。其六,鴨河工區岩石文分佈竟與古文字研究學者藍玉獻經過幾十年研究寫成的《通兌自宜》一書的內容完全吻合。“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的精神寫照,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創造出“舉世文明”的根本動力。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舞陽出土的龜甲上的字符(圖十二)

華夏文明·南陽密碼⑧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南陽岩石文上的龜甲符號拓片(圖十三)

這篇文章本來是用論文的形式來論證南陽發現遠古時期“王宮”的,但是由於寫作過程中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被感動,不得不打亂文式,抒發一下忍不住的衝動情緒。古文字學者藍玉獻家居蘇州,由於對中華文明的熱愛,痴迷於對甲骨文、太極的研究,寫出了《通兌自宜》一書,堅信太極、易經、甲骨文這三大中華文明開篇絕學一定有它的誕生之地,絕不會離開天地客觀環境憑空臆想而成。他踏遍秦嶺山山水水,走過伏牛山的幾十座山頭,最終遇到了白振國,找到夢寐以求,窮其半生研究成果的鴨河工區岩石文(巖畫)所在地,當他見到鴨河工區岩石文,頓時跪地痛哭,他翻開《通兌自宜》指出,每座山頭上都刻著什麼內容的岩石文,大家前去探尋,竟與從未來過鴨河工區的藍玉獻五年前出版的書上的內容完全一致。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也應驗了“心想事成”。他身背帳篷,住進荒無人煙的山溝,爬冰臥雪,晝夜觀察天象地形,常常啃方便麵充飢,廢寢忘食,考察每一個山頭,每一塊巖畫,經過半年多的實地考察,一步步揭開了南陽岩石文的秘密,寫出了《南陽市鴨河工區岩石文系統解讀一書》,把整個鴨河工區岩石文(巖畫)分為十三個區:即文教區、政道區、商道區、兒童區、天道區、王道區、人道區、社會區、太極區、思想區、倫理區、字根區、陵墓區。這些岩石文都是圍繞著大石廟小石廟兩個“王宮”分佈開來,這只是初步的研究,還需要專家和學者的進一步考證。隨後我們又順著鴨河岩石文的脈絡向南一路走來,竟發現岩石文一直刻到南陽市新石器時代遺址黃山的周邊。我們不能不敬佩我們的祖先,把8000年前創造的華夏的開篇“文明”刻在石頭上,把創造出華夏文明的第一個“都城”的範圍刻在石頭上,讓子孫萬代去傳承、創新、發展,讓我們找到華夏民族之根,華夏文明之源。我們,為中華民族驕傲,為中華“文明”自信。

老家河南,根在南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