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們該不該漲價?談疫情下餐飲業的自救

海底撈們該不該漲價?談疫情下餐飲業的自救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斷擴大,引發了整個社會對經濟陷入衰退的擔憂。不同行業的影響不盡相同,高接觸性行業是受衝擊最嚴重的行業,其中餐飲業首當其衝。從西貝、老鄉雞們的網上求助,到大型餐飲企業賣盒飯、搞外賣,再到海底撈們的漲價,都反映了餐飲企業的艱難的生存困境和滿滿的求生慾望。

但海底撈和西貝的漲價行為還是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爭議,有人說是“發國難財”、不良企業,有人說是市場行為、企業自由,有人說理性看待、用腳投票。輿論場已經形成,而海底撈和西貝也反應迅速,很快就發了“道歉信”,並承諾恢復原價,不再漲價,並向消費者道歉。

漲價—抗議—道歉—恢復原價,看似消費者贏了,但事情遠沒有如此的簡單化,用道德綁架海底撈們,而不允許它們用商業邏輯自救,最終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並不見得是我們想要的結果。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餐飲業行業發展及當期處境,企業漲價行為合理性,以及企業自由定價權的重要性。

(1)餐飲業:小產業、大民生

餐飲業,在不少人眼裡是低端產業、低利潤產業和賣苦力產業,在政府眼裡也不受重視,遠不如芯片、智能手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那般“高大上”。但是餐飲業看似不起眼,但卻是“小產業、大民生”,不僅一端連著田間地頭,另一端連著大家的餐桌,更解決了上千萬人的就業問題。一個攤位、一個灶臺,更是不少家庭的生計所在。

我國餐飲業崛起為全球第二大餐飲市場,帶動了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根據《餐飲產業藍皮書: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1983年突破百億元,1994年突破千億元,2006年突破萬億元,2011年超過2萬億元,2015年超過3萬億元,在2018年超過4萬億元。

之所以說餐飲業是“大民生”,主要是基於三點:

一是餐飲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業產業化,廣大農民從中受益良多。如小龍蝦養殖產業,在廣大餐飲企業的宣傳和帶動下,小龍蝦餐飲市場蓬勃發展,從區域市場走向全球市場,從而帶動了小龍蝦養殖業的加快發展,從2013年60.35萬噸增長至2018年的163.87萬噸,增長了2倍多。還有蔬菜大棚、螃蟹養殖、野豬養殖等產業都受益於餐飲業的發展。

二是餐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了大量社會人員就業問題。到2018年,我國餐飲業解決了超過2000萬人的就業,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3%,其中大部分就業者是在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僅有不到300萬人在法人企業中就業。

三是餐飲業進入門檻低,成為很多普通勞動者的養家產業。一些學歷低、沒有技術、年齡偏大的勞動者,在就業無門的情況下,很多人選擇了餐飲業作為安身立命之所。到2019年,全國餐飲業個體工商戶超過1000萬戶,解決了1000多萬個家庭的生計問題。

海底撈們該不該漲價?談疫情下餐飲業的自救

圖表1 2013-2018年中國餐飲業市場規模增長趨勢

海底撈們該不該漲價?談疫情下餐飲業的自救

圖表2 2013-2018年中國小龍蝦養成產量增長趨勢

海底撈們該不該漲價?談疫情下餐飲業的自救

圖表3 餐飲業不同企業組織形式構成

(2)疫情衝擊:餐飲業展開艱難求生

新冠疫情對餐飲業的衝擊最大,本來好多餐飲企業希望能借助於春節假期“大賺一把”,但是突然而至的新冠疫情讓餐飲市場瞬間“冰封”,在2個月的時間裡絕大部分餐飲企業關門停業。現在隨著疫情基本被控制,餐飲業陸續開門營業,但人們對到實體店就餐還是心有餘悸,餐館客流銳減,收入大幅下滑。

雖然餐飲企業的收入減少,生意冷淡,但是一些剛性支出還必須繼續,包括員工工資、房屋租金、水電費等不能斷,熬不過疫情期的餐飲企業就倒閉了,據統計在2個月時間,已有1.3萬家餐飲企業註銷倒閉。堅持下來的企業,現金流也很緊張,並且預計上半年餐飲業的整體行情不會太好,企業營收壓力大,“活下去”是唯一目標。

為了“活下去”,餐飲企業也是花樣迭出,各顯神通。一是星級企業放下身段開始做外賣。《疫情期間,五星級酒店也開始了外賣》一文中就提到了上海嘉裡大酒店、杭州西溪谷君亭酒店、北京國際飯店等五星級酒店開始了外賣業務。二是一些餐飲企業開始賣農產品,藉助於餐飲企業的供應鏈優勢,有些餐飲企業開闢了線上和線下賣場,專賣特色農產品。三是積極承接盒飯業務,根據疫情期間一些醫院、政府機構、社區、復工企業的就餐需求,一些餐飲企業定點供應盒飯,甚至有的給周邊居民定製盒飯。

2020年將是餐飲業發展史上特別難的一年。目前國內疫情雖然被控制住了,但是全球疫情形勢嚴峻。疫情一日不除,餐飲業就一日不能恢復正常。疫情對人們的心理和就餐習慣產生深遠影響,餐飲業要恢復到2019年熱火朝天的局面,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可能時間會更長。廣大餐飲業還是要準備好打持久仗的日子。

(3)海底撈們漲價:飲鴆止渴還是無奈之舉

餐飲業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行業,每天都有企業倒閉,每天也都有新人進入,優勝劣汰,茁壯成長。餐飲市場的價格是完全市場化,當一家餐飲企業價格過高時,消費者可以用腳投票,其他餐飲企業也會拉走客源,從而威脅企業不敢定高價謀暴利。如上市企業“湘鄂情”,就因為定價過高而被消費者拋棄。

企業定價會有一番綜合考慮,定價太低,不能保證合理利潤,難以持久;定價太高,銷量下降,最終總營收會減少,不利於企業做大規模;企業會取一個平衡點,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定一個合適的價格。

此次海底撈、西貝等餐飲企業漲價,也是疫情之下的一種無奈之舉。海底撈們面對著“營收下降、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營收方面,客流下降明顯,客座率、換桌率都下降,當前收入不足正常情形的3成;成本方面,租金、人員工資、水電等費用難下降,材料成本上升,總成本有升無減。

由於春節之後大部分餐飲企業是沒有收入的,當前開門營業都是在虧本運營,為減少虧損企業能想什麼辦法呢?無非有如下途徑:降房租、降水電費,這顯然很難辦到;壓低材料採購成本,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也很難辦到;降低人員工資,但這是下下策,一般企業不願幹;提高價格,只有這一條看來可行,但要冒客戶流失的風險。

想來想去餐飲企業能採取的自救措施,也唯有漲價一條路。只有漲價才有熬過漫長冬季的一線生機,如果虧損經營,熬不了多久就會倒閉。在輿論的壓力下,海底撈們道歉,不漲價,但是它們的經營成本不會因此而降低,但願道歉能換來客流量,那樣也許還能通過走量來增加營收。

讓我們想想,如果海底撈們不漲價了,那還能採取什麼措施來降成本呢?我想大概率是降員工工資,也許海底撈們會向發一封“告全體員工的一封信”,號召大家與企業共度時艱,從董事長到普通員工全部降薪,或者是推遲獎金及部分工資的發放時間。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價格不漲了,但是每份菜的量下降了,這也是相當於把價格提高了。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見。我們要把商品定價權還給企業,以任何方式限制企業定價的行為,都會對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傷害。

(4)只為活著:誰來為餐飲企業續命

餐飲業雖然復工了,但是複查率不高,要全面復活還需要較差時間。2020年將是餐飲企業的生死之年,估計會有大量的餐飲企業,尤其是中小餐飲企業會死掉。如何幫助廣大餐飲企業活下去,政府要有所作為,主要任務就是要為廣大餐飲企業提供和增加現金流;企業也要積極自救,降本增效,外加拓展新業務。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為大中型餐飲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如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在網上求救,立馬獲得了浦發銀行4.3億元的授信,其中1.2億元已於2月7日到賬。金融機構應主動出擊,不能老等著餐飲企業發“求救信”。

二是為餐飲企業提供崗位補貼。對2020年不裁員的餐飲企業,按照每個崗位每月500元進行補助,幫助餐飲企業降低人員工資成本。同時,加快落實中央的社保政策。

三是大規模發放餐飲消費券。浙江、江西、山東等不少地區都在發放消費券,建議加大餐飲業消費券的比重,鼓勵消費者到餐館消費。

四是鼓勵房主單位減免部分房租。萬達集團為商戶減免部分租金,並允許商戶延期繳納三四月份租金。萬達集團帶了一個好頭,政府可以協調房東和租戶,支持房東減免和緩交房租。

五是餐飲企業大力發展線上業務。從疫情期間餐飲發展來看,線上消費受影響小,並有快速增長趨勢。廣大餐飲企業可以加大線上業務力度,以線上來彌補線下消費的不足。

六是餐飲企業多方面降本增效。發動員工開展節儉大賽,節水、節電,減少食材浪費,降低企業管理費。

海底撈們該不該漲價?談疫情下餐飲業的自救

喜歡的朋友們請關注,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