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楚辞善抒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包含后世西汉、东汉诗人的作品,楚辞内容成17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些作品中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楚辞善抒情

屈原

楚辞——《离骚》

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其中离骚已经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学生必学的课文。汉朝之后的文人墨客无不对《离骚》赞叹有加,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后人常以“风骚”代指诗歌,以“骚人”称呼诗人。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传奇诗人,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时熟读经典书籍,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早年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任命为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得知楚国被秦军攻破后,投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以死明志。

《离骚》一文基本囊括了屈原的一生命运和他心中的愿景,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离骚》开篇以优美足韵的文字交代了作者的出身、志向和奋斗,“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译: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后边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屈原倡导“美政”,因为得罪了贵族阶级导致“美政”不能实行,以失败告终,屈原不断反思问题所在,就连亲人也埋怨他,屈原情绪激动,空有道理却没人能理解,于是他直接找楚王诉求,甚至委托后宫的美女向楚王求情,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无奈的诗人陷入苦闷和徘徊,通过求“卜”,决定离开楚国,远游他方,后因放心不下楚国,放弃心中对未来的憧憬,决定以身殉国。

诗歌通篇都是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言志、抒情全都融入叙事过程之中,密切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进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和倾诉之情!

诗歌最后“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译:尾声:“算了吧!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既然不能实现理想政治,我将跟到彭咸安排居所。”),直接道出本文中心所在,因此强烈的情感最终驱使屈原投江自刎。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