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暮春時節,驅車馬陵古道,一路果園蓊鬱,麥田油綠,偶見路邊雜花繽紛開放,野趣盎然。風過耳畔,心亦如鳥脫樊籠,振翅在高天晴空。 

車進馬陵村,一座座石屋小院赫然出現,山村人家風貌便一覽無餘。通過村中小路,蜿蜒二三里便進入馬陵古道。



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馬陵古道

馬陵古道

馬陵古道是我家鄉一處風景古蹟,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境內的馬陵山,長數百里,北盤府境,南抵宿遷,狀如奔馬……戰國時期孫臏、龐涓於此交戰。

馬陵山為沂蒙山餘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據《戰國策》魏策載“伐齊是寡人之仇也,出大梁,過外黃,伐齊並莒”,魏國伐齊戰爭途經馬陵古道。

清乾隆年間修的《沂州志》就曾記載:“齊伐魏,孫子勝龐涓於此。”1987年山東馬陵古道出土了大量戰國銅箭頭和青銅兵器。其中一件帶銘文的銅戈《邵氏佐》戈,證實魏國軍隊曾在郯城馬陵山進行戰爭。

1992年“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戰址學術討論會”舉行,來自海內外的100多名專家學者經實地考察和學術討論,形成共識,認定齊魏馬陵之戰戰址即在山東馬陵山。

如今的馬陵古道,獨龍澗部分已被修成人工棧道,逶迤曲折在險峰峻嶺的崖谷腹地中,只見遊人三三兩兩,兒童嬉戲其間,當年那場人馬廝殺的大戰已然消失在歲月深處。

這場大戰成就了孫臏,敗落了龐涓,一榮一辱,煙飛灰滅,留給後人多少談資和唏噓。

親愛的讀者,下面就請跟隨我的敘述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探訪這段傳奇的歷史吧。

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兵聖千古

吳孫子和齊孫子

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為孫伯靈),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華夏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孫武和孫臏,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分不清他們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漢書.藝文志》中寫入了《吳孫子》(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即《孫臏兵法》)。

到了《隋書.經籍志》中,《齊孫子》就不被提起了。唐宋以來,人們認為《孫子兵法》是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髓”而成書的,甚至有人說歷史上根本沒有孫武其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所著。

親愛的讀者,歷史往往會塵封許多秘密,但也會出其不意地給人驚喜,為人們解開許多疑問。

無獨有偶,1972年《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竹簡偏偏又在我的家鄉臨沂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這個千餘年來關於孫武和孫臏其人、其書的爭論才以澄清結束。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一脈相承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生卒年不詳,真名失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

因此歷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他們分別是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人。



據考證,孫臏是孫武之後世子孫,《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係,後者是對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家之言,還合了“孫氏之道”。孫臏在繼承孫武思想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孫子兵法》強調“智”和“仁”,至今被後人奉為軍事經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於世,亦成為商戰教科書。

《孫臏兵法》強調“道”和“勢”,指出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續,要依靠人來打仗,並總結了諸多陣法。也成後世兵學寶庫的瑰寶。

兩部兵法的智慧,至今仍被商業、企業和外交等領域借鑑和使用。

理清了孫臏的身份,讓我們回到正文,繼續孫臏和龐涓的故事。

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孫臏與龐涓

師出鬼谷,嫉賢妒能

孫臏和龐涓曾為同窗,都是鬼谷子的徒弟,鬼谷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謀略家,孫臏、龐涓、蘇秦及張儀等都是他的高徒。鬼谷子特別鍾愛為人誠懇真摯的孫臏,將自己畢生絕學傾囊相授給孫臏。

龐涓後來出仕魏國,幫助魏王打過幾次勝仗,被魏王封為上將軍,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害怕嫉妒孫臏將來超過自己,日思夜謀,寫信把孫臏假惺惺騙到了魏國。

孫臏到魏國後,龐涓與孫臏同吃同住,共同切磋兵法,孫臏毫無戒心,誰知龐涓面偽心奸,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身殘埋沒於世不為人知,再也不能與他爭鋒奪芒。

後孫臏裝瘋賣傻,求救於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覺得孫臏談吐不凡,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

田忌賽馬,初露鋒芒

歷史上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就產生於此時,

在齊國孫臏結識了大將田忌,在齊王及貴族賽馬時,以“下駟對上駟,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輸一場,勝兩場,助田忌贏了千金。

其後,田忌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孫臏因受過刑拒任將軍而作軍師,桂陵一戰,大敗龐涓率領之魏軍,使孫臏名聲大噪傳遍諸侯各國。


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齊魏馬陵之戰示意圖

馬陵之戰

為節省篇幅,我這裡略去用“圍魏救趙”之策生擒龐涓的桂陵之戰不談,單說逼死龐涓的馬陵之戰。

按說,在桂陵之戰生擒龐涓後,孫臏應該有機會殺掉龐涓,以報挖臏之仇,但迫於當時兩國形勢,孫臏忍下了心中的仇恨。

正如文章開頭所述,馬陵之戰發生在馬陵山古道,九十年代初,青春年少的我曾遊覽過此地,那時還有一棵被剝了皮的大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侵蝕,已不知此樹真偽,但當地百姓口口相傳的馬陵之戰,龐涓死於此地已是不爭的事實鐵證。

而馬陵古道周圍的“卸甲營”、“跑馬嶺”、“點將臺”等一個個村莊名,更證實了馬陵古道在古代曾發生大規模軍事戰爭的真實性。

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龐涓死於此樹下

如今事過多年,重遊故地,已找不到當年的大樹,但身處莽莽蕩蕩的澗底古棧道,松濤陣陣,拂綠撥枝,似乎依然能聽到當年那場戰爭的廝殺聲:

公元前341年,魏將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擊退韓將孔夜, 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緊急求救。 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龐涓得知消息後急忙又從韓國撤軍返回魏國,一番折騰,首尾難顧,齊軍此時早已向西進軍。

孫臏考慮到魏軍自恃其勇,定會輕視齊軍,況齊軍素來也有膽小的名聲在外,便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魏軍進入埋伏圈後加以殲滅。

孫臏深知龐涓是個注重細節的人,便命令進入魏國境內的齊軍第一天埋設十萬個做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減為三萬個。果然龐涓行軍三天查看齊軍留下的灶後非常高興:“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境內才三天,齊國士兵就已經逃跑了一大半。”

於是丟下步兵,只帶領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也早料定龐涓天黑必至馬陵,馬陵道山高路狹,多是峻隘險阻,孫臏於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一截白木,在白木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又命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馬陵道兩旁,叮咐“天黑能在此處看到有火光就萬箭齊發”。

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因天黑看不清白木上寫的字,於是舉火把查看。字還沒讀完,雨點般的箭弩齊發,魏軍頓時大亂。龐涓身受數箭自知敗局已定,於是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

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數十萬人,俘虜魏國主將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而齊國則稱霸東方。馬陵之戰遂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其中”設伏聚殲”、“減灶誘敵”等戰術策略,更是孫臏軍事思想和指揮才能的完美體現和運用。馬陵古道戰場也被譽為“寫在大地上的孫子兵法”。

孫臏與龐涓也因此戰,一榮一辱,一個流芳千古,一個萬世罵名。

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險塞死地

孫臏的榮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齊將孫臏”。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田單、趙奢、廉頗、李牧、王翦而已。

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臏。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孫臏亦位列其中。

毛澤東曾評價孫臏:“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龐涓的辱

據載,龐涓在下山出仕魏國時,鬼谷子曾用一朵花占卜龐涓的前途與宿命:遇羊而榮,與馬而亡。羊,指龐涓拜見魏王時進膳蒸羊,龐涓自此升階加榮;馬,命喪馬陵也。

筆者此處有一不明,精通縱橫陰陽之術的鬼谷子即知龐涓命運,必然也只知孫臏前途。

為何還放兩位高徒下山,好比一白一黑兩個棋子,各為其主互相博弈廝殺,致一殘一死。

難道只為應劫而生成全那段亂世出英雄的霸業?親愛的讀者,你如何認為呢 ?

其實,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帶著責任和使命的,你遇到的每個人或每件事無論善惡都是來成就你的,讓你在命運的碰撞或碾壓下不斷變得更完美。

天道好輪迴,終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何曾饒過誰?

龐涓死後,在我家鄉從此就流傳出這樣一個婦孺皆知的民間傳說:龐涓被孫臏手下士兵點火焚燒後,骨灰刮到田野山坡變成一種植物鬼蒺藜;刮到山澗變成紅眼螃蟹。

人們每每被蒺藜刺所扎就大罵龐涓壞東西;跌打損傷就抓食紅眼山螃蟹來活血療傷並順帶大罵龐涓壞骨頭。

雖是傳說,也說明公道正義自在人心,奸詐腹黑的龐涓擔此罵名不虛!

孫臏的軍事思想

戰爭的終極目的就是和平,

孫臏的軍事思想正也體現了這一點,他主張慎重地對待戰爭,強調戰爭只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只有以強有力的武力作為保障,才能夠使國家安定、富強。 

但是他反對窮兵黷武,樂兵者亡,利勝者辱,指出作戰勝利能夠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戰必然會滅亡,自取其辱。

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條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強兵”必先“富國”。

他又指出民心軍心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孫臏提出戰爭的規律就是“道”,只有掌握了戰爭的規律,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至於對戰爭中“奇正”的互相轉化等涉及兵學深層次的分析,這裡不再贅言。

直到今天孫臏的軍事思想和兵學智慧,依然值得借鑑,依然熠熠生輝。


暮春時節帶你遊馬陵古道:孫臏和龐涓,一榮一辱定格在馬陵之戰

馬陵棧道

結束語

親愛的讀者,限於篇幅,這一場古代著名的戰役之旅到此結束。

追究這場戰爭,拋開歷史時代大背景的裹挾,在那縱橫開闔的亂世成就孫臏和龐涓不同命運的正是人的心胸和格局。

從古至今,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利”二字最是束縛桎楛人的身心,為博取名利,不擇手段,煞費心機,不惜殘害他人生命為代價,最終自食惡果,龐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孫臏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和智慧,卻謀算不出龐涓心理的陰暗與狹隘。信任危機,竟出自同門師誼,叫人怎不扼腕長嘆!

師兄二人,拋開身外浮名,一個身殘命終,一個命喪馬陵。時也,運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