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這篇短文,別說信佛!

佛教,給常人的印象就是恢宏寺廟、和尚尼姑、打坐唸經、拜佛燒香。

其實,這些具象的東西從本質上與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沒有任何關係。

佛教也與信仰萬能的神或上帝的其他任何宗教不同,佛陀並沒有任何俗世所謂神奇的能耐。

從本質上講,佛教更像一種哲學,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智慧。

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經過長期的思考,將佛教本質歸納為四個基本特徵:​​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現在我們試著做些儘量準確的介紹和學習。

​諸行無常

大概意思是說,一切事物都是沒有常態的,都是不能固定或獨立存在的。所有事物都在時刻變化,也都在與其他事物相互依存,沒有一種事物會以孤立、永恆、純粹的狀態存在。今日不過是昨日之死,每一個變化都孕育著某種因素的消失和單獨事物的不存在。既然連單獨的事物都沒有,那還有什麼事物的真理呢?比如說某棵樹,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在發芽生枝,在開花結果,在脫皮落葉,在生長老化…,究竟這棵樹是指哪一刻的這棵樹呢?實際上根本沒有固定的這棵樹的概念,每一刻都產生一棵新樹,上一刻的那棵樹已經不存在。而且每時每刻都變化成一棵不同之樹的"這棵樹",也不能獨立存在,至少它離不開陽光雨露土壤。

諸漏皆苦

大概意思是說,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沒有什麼情緒會永遠令人滿意。無論是愛、愉悅等歡樂情緒,還是恨、嫉妒等痛苦情緒,都會使你不安。對快樂情緒,你可能擔心失去,對痛苦情緒,你總想讓它趕快離開。相聚歡樂,分離痛苦,相聚就是分離,歡樂也就是痛苦。因為,只要是情緒,就會影響你,使你處在情緒的攪擾中。情緒上的不得安寧豈不就是人生之苦。因此,只有明白任何情緒都只不過是一種情緒,且與己無關,才能脫離苦海。三毛說,愛情是一種悲傷,分離是痛,似是體會到了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大概意思是說,一切事物皆無自性,沒有自我存在。一切事物既然無常,肯定無我,因為我也是常態之一。一切所謂的自我,都只不過是自己並不真實的存在的外象而已。不是這個事物的外象困住了你,而是你對事物外象的執著困住了你。因此,我們不要為自己的外象所迷惑而執著,所謂的別人眼裡和自己心裡的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根本不存在固定不變和獨立的我,其實連我這個概念都沒有,那還談什麼追求呢?人類沒有必要非創造出任何概念和意義。

涅槃寂靜

大概意思是說,這是一個超越時空和概念的狀態。簡單地說,你達到了前三個狀態,就可稱為涅槃。涅盤並不一定是死亡,有肉身,就是還活著,可稱有餘涅槃;無肉身,就是已死亡,可稱為無餘涅槃。要想達到這個狀態,必須先拋棄二元對應觀念,即事物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因為不存在也是一種存在。不管你對存在有認識還是無認識,都是一種認識,都帶有主觀傾向性,都是有所執著,都是邊見,都是二元對應觀念在作祟,只有拋棄它才是涅槃寂靜狀態。如果你總是認為有善惡對錯,說明你二元觀念還很強,遠不及佛門。

佛教不是倫理,不是道德,更不是很多具體象徵性和戒律性。佛教也不是真正系統的哲學。因為,哲學是基於懷疑,講究時時事事質疑提問和追根溯源。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基於信仰,但它又與諸多宗教稍有懷疑便被視為異端不同,它只是常用理論思辨、邏輯推論、概念分析的方法去論證,目的是把信徒引向信仰主義、虛無主義、出世主義。

因此,更準確地說,佛教是一種智慧,一種透視世界的智慧。舉例來講,它看待一切事物猶如剝蔥,一層一層地剝去,一層一層地清晰,最清晰的時候是剝完什麼也沒有了。既然世界的本質是空的,人類就不用有任何執著。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大不相同,不需要爭什麼是非對錯,更從未引發過血腥的戰爭。

釋迦牟尼說,我所教的是實證經驗的結果,是你可以親自從自己的經驗中證實的,不是什麼學說或哲理,不是理論上的推斷或思考上的假想,也不像哲學理論般試圖探討宇宙的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風或神,又或者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短暫還是永恆。

佛陀專注修行,不在不必要和沒用的哲學上辯論,認為一切思想上對真理的揣測和推究,都像圍著圓盆邊沿爬行的螞蟻——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

因此,佛教確實是一種高深的、能夠體驗但很少有人體驗到的智慧,真正的佛教徒也就很少,高僧肯定極少極少。一般人所謂信佛,實際上是自已對佛教的善意和價值理解,雖然是不正確的或不準確的,但也沒有壞處或者說還有好處。但大家要明白,嚴格地說,一般所謂信佛的,實質上並不信佛。

看不懂這篇短文,別說信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