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这篇短文,别说信佛!

佛教,给常人的印象就是恢宏寺庙、和尚尼姑、打坐念经、拜佛烧香。

其实,这些具象的东西从本质上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没有任何关系。

佛教也与信仰万能的神或上帝的其他任何宗教不同,佛陀并没有任何俗世所谓神奇的能耐。

从本质上讲,佛教更像一种哲学,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智慧。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经过长期的思考,将佛教本质归纳为四个基本特征:​​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现在我们试着做些尽量准确的介绍和学习。

​诸行无常

大概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常态的,都是不能固定或独立存在的。所有事物都在时刻变化,也都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没有一种事物会以孤立、永恒、纯粹的状态存在。今日不过是昨日之死,每一个变化都孕育着某种因素的消失和单独事物的不存在。既然连单独的事物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事物的真理呢?比如说某棵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发芽生枝,在开花结果,在脱皮落叶,在生长老化…,究竟这棵树是指哪一刻的这棵树呢?实际上根本没有固定的这棵树的概念,每一刻都产生一棵新树,上一刻的那棵树已经不存在。而且每时每刻都变化成一棵不同之树的"这棵树",也不能独立存在,至少它离不开阳光雨露土壤。

诸漏皆苦

大概意思是说,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没有什么情绪会永远令人满意。无论是爱、愉悦等欢乐情绪,还是恨、嫉妒等痛苦情绪,都会使你不安。对快乐情绪,你可能担心失去,对痛苦情绪,你总想让它赶快离开。相聚欢乐,分离痛苦,相聚就是分离,欢乐也就是痛苦。因为,只要是情绪,就会影响你,使你处在情绪的搅扰中。情绪上的不得安宁岂不就是人生之苦。因此,只有明白任何情绪都只不过是一种情绪,且与己无关,才能脱离苦海。三毛说,爱情是一种悲伤,分离是痛,似是体会到了诸漏皆苦。

​诸法无我

大概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没有自我存在。一切事物既然无常,肯定无我,因为我也是常态之一。一切所谓的自我,都只不过是自己并不真实的存在的外象而已。不是这个事物的外象困住了你,而是你对事物外象的执着困住了你。因此,我们不要为自己的外象所迷惑而执着,所谓的别人眼里和自己心里的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根本不存在固定不变和独立的我,其实连我这个概念都没有,那还谈什么追求呢?人类没有必要非创造出任何概念和意义。

涅槃寂静

大概意思是说,这是一个超越时空和概念的状态。简单地说,你达到了前三个状态,就可称为涅槃。涅盘并不一定是死亡,有肉身,就是还活着,可称有余涅槃;无肉身,就是已死亡,可称为无余涅槃。要想达到这个状态,必须先抛弃二元对应观念,即事物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因为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不管你对存在有认识还是无认识,都是一种认识,都带有主观倾向性,都是有所执着,都是边见,都是二元对应观念在作祟,只有抛弃它才是涅槃寂静状态。如果你总是认为有善恶对错,说明你二元观念还很强,远不及佛门。

佛教不是伦理,不是道德,更不是很多具体象征性和戒律性。佛教也不是真正系统的哲学。因为,哲学是基于怀疑,讲究时时事事质疑提问和追根溯源。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基于信仰,但它又与诸多宗教稍有怀疑便被视为异端不同,它只是常用理论思辨、逻辑推论、概念分析的方法去论证,目的是把信徒引向信仰主义、虚无主义、出世主义。

因此,更准确地说,佛教是一种智慧,一种透视世界的智慧。举例来讲,它看待一切事物犹如剥葱,一层一层地剥去,一层一层地清晰,最清晰的时候是剥完什么也没有了。既然世界的本质是空的,人类就不用有任何执着。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大不相同,不需要争什么是非对错,更从未引发过血腥的战争。

释迦牟尼说,我所教的是实证经验的结果,是你可以亲自从自己的经验中证实的,不是什么学说或哲理,不是理论上的推断或思考上的假想,也不像哲学理论般试图探讨宇宙的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风或神,又或者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短暂还是永恒。

佛陀专注修行,不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上辩论,认为一切思想上对真理的揣测和推究,都像围着圆盆边沿爬行的蚂蚁——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

因此,佛教确实是一种高深的、能够体验但很少有人体验到的智慧,真正的佛教徒也就很少,高僧肯定极少极少。一般人所谓信佛,实际上是自已对佛教的善意和价值理解,虽然是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但也没有坏处或者说还有好处。但大家要明白,严格地说,一般所谓信佛的,实质上并不信佛。

看不懂这篇短文,别说信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