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農業沒有完成機械化,卻不怕糧食危機?


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不少國家都出現了恐慌性囤糧的現象。隨著哈薩克斯坦、越南等主要糧食出口國宣佈停止出口後,“糧食安全”一時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但是糧食危機對於當下的國人來說,卻是一個遙遠的話題。我們搶購過國債、股票、房子,甚至囤過食鹽、板藍根、雙黃連,卻從沒怎麼搶購過糧食。


即使當下的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尚未完全展開,距離西方還有很大的差距。但縱觀最近四十多年,我們沒有發生過一次糧食危機。

當下,中國糧食連年豐收。連續第8次總產超6億噸,而中國人年均消費口糧只有2億多噸。另外中國的儲備量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國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夠全國人民吃一年以上。

為什麼中國農業沒有完成機械化,卻不怕糧食危機?


這些驕人成績的背後,是因為我們有三大優勢:

1.經驗優勢

其實,糧食安全在兩千多年前就是國人關注的重點。更有利用糧食戰征服他國的成功案例。

春秋時齊桓公依靠管仲獻謀,未用一兵一卒,就滅了強敵魯國。當時齊國盛產帛,魯國盛產絲綢。

管仲建議齊桓公不僅自己穿絲綢,並命令臣下必須穿絲綢。上行下效,齊國的老百姓一時間掀起了穿絲綢的新風尚。齊國絲綢緊俏,價格飛漲。

管仲示意魯國商人說:給我販來絲綢一千匹,給金三百斤;販來萬匹,給金三千斤。

於是乎,齊國與魯國雙邊貿易額猛增,魯國依靠外貿獲得了鉅額的收入,於是國君要求農民棄耕養蠶,大力發展絲織業。

一年後,對外貿易使得魯國經濟發展迅猛,城市繁華之至。此時,齊相管仲突然建議齊桓公改穿帛,並嚴禁國民穿絲綢,並關閉邊境貿易,尤其嚴控糧食出口,一粒不賣。

10個月後,魯國饑民遍野,政府財政收入斷絕。此時國君下令百姓復耕,可惜,糧食播種需要時間,於是糧價飛漲,民不聊生,魯國米價是齊國10倍之多,能買到就像中彩票一樣難。

不出兩年,魯國國民偷渡到齊國的已有十之六七。不到三年,魯國國君歸順。就這樣,管仲通過糧食戰的方式打敗了魯國,為齊桓公稱霸打下堅定基礎。

而管仲運用的糧食收購機制,也一直延續了下來。並且運用在了鄰國身上

中國歷史上一直推行的朝貢機制,中原王朝會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周邊國家的特產,看似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但是可以引導藩屬國的國內產業結構,強化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其中的收穫就遠遠超過經濟上的成本。

比如漢朝管理西域的時候,當朝貢的國家“不服”的時候,只需停止採購該國朝貢物品,很快其國內巨大的經濟壓力就會逼著他們就範。

所以,雖然我國糧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我們仍然大量收購鄰國富裕的農產品,慢慢的從產業上將鄰國變成我們的朋友。而這個機制延續至今,我們周邊的越南和哈薩克都屬於產多少就賣多少,出現富餘就都賣給中國,基本不做儲存,所以才出現了疫情一爆發就先慌的禁止糧食出口。


為什麼中國農業沒有完成機械化,卻不怕糧食危機?

2.政策優勢

正是由於我國過往的歷史經驗,糧食作為國家命脈必須由於自己掌控。所以面對我國人多地少的情況,國家自2006年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之後,這一政策從未改變。

3.育種優勢

由於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打破了西方的壟斷,其先進的雜交水稻技術使得西方不得不來購買和交換專利,打破了西方曾經的糧食禁運政策,甚至還可以大幅壓低各類糧食與化肥農藥的進口價格。最近袁隆平院士正在搞鹽鹼地種植的實驗,據估算成功後可利用一億畝鹽鹼地產量,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為什麼中國農業沒有完成機械化,卻不怕糧食危機?


所以,看到了國家儲備如此強大,對待買糧這件事,還是要平常心對待。

就像前一陣國家說的那樣:糧食還是吃新的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