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援鄂歸來滿頭白髮:重壓之下,如何調適?

今天有個新聞,看了讓人挺不落忍的:

貴州銅仁39歲的男護士王本學,今年2月4日出發,支援湖北。臨走的時候,他是這樣的——


護士援鄂歸來滿頭白髮:重壓之下,如何調適?


頭髮基本全黑。

4月初,離家56天的王本學回到了家鄉,人們再次拍下了他的身影,卻讓人心疼——


護士援鄂歸來滿頭白髮:重壓之下,如何調適?


短短56天,竟然花白了頭髮!

王本學坦言,在方艙醫院工作這段時間,切身感受到病毒對患者的侵害,心理壓力挺大的,白頭髮也越來越多。4月初,離開家鄉56天的王本學回到了玉屏。在縣醫院參加完歡迎儀式,就立刻趕往家裡。然而,父女間的見面除了幸福,還有幾分心酸……

父女的相見,已經不是心疼,或者激動,而多了幾分辛酸。

這件事之所以令人心生感慨,除了對英雄的敬佩、對病毒的憎惡之外,還有我們對父女親情的感同身受、感慨系之。

有些事情,我們不能一味地把英雄當成鐵打的人物,要知道英雄也是血肉之軀,也有骨肉親情。硬把他們當英雄,近乎於道德綁架:你是英雄,你受了表彰,所以有困難你先上!

還有一個讓我十分困惑的問題。一位令人尊敬的護士,參加了援鄂,卻在歸來之後、隔離結束、即將見到親人的那個早上,突發心力衰竭,不幸去世。

更不幸的是,她的丈夫,還在援助西非。

這兩條信息湊在一起,讓我極度鬱悶:為什麼明明知道丈夫在西非,還要讓她去援鄂?或者反過來,為什麼明明知道她要援鄂,還讓他的丈夫去西非?

這兩件事,無論哪個在前、哪個在後,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難道是領導不瞭解情況嗎?還是護士主動請纓?即便她是主動請纓,有沒有“不得不表現”一下的可能,領導有沒有認真瞭解她的家庭困難?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


護士援鄂歸來滿頭白髮:重壓之下,如何調適?


援鄂的王本學,雖然頭髮白了,畢竟挺了過來。這個年齡,年富力強,頭髮白絕對不是體力造成的。體力活甚至能夠延緩白髮的來臨。顯然是每天面對死亡,面對困境,惦念家人,這樣的心理壓力造成的。

確實太不容易,回到家,惟願他好好珍惜,愛家庭,愛孩子,愛自己。

面對病毒,每個人都難免有壓力;普通人有,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壓力,則更大。

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心理調適。所謂的調適,就是要麼讓自己一直有事情幹;如果實在沒有事情幹,那就要找一點事來做。

心理學家M.阿施在其著作《應用心理學面面觀》中這樣寫道:“記住,行動是情緒的前導。”

意思是說,我們經常會被情緒影響了行動,比如,因為賭氣,就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幹,結果越躺心情越糟;因為心情不好,乾脆就不工作,等等。

事實上,我們應該做的,恰恰相反,如果你想改變情緒,先要有所行動。行動,會讓情緒改變。

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出去走走,看會兒書,或者電影,總之一定要有行動。

針對不同情緒問題,作家奧格·曼迪諾提出了不同的“行動方法”,可以供我們參考:

如果我感到沮喪,我會唱歌;如果我感到傷心,我會大笑;如果我感到身體不適,我會加倍進行體力工作;如果我感到恐懼,我會勇往直前;如果我感到自卑,我會穿一件新衣服;如果我感到不確定,我會提高嗓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