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北苑小学的杨嘉亮老师展示了“山水间的寻觅”一课,获得小学群文阅读现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如何欣赏山水作品,建立中国山水文化与历史的“经纬图”,将古今相联,培养人文情怀与文明素养?以下为本课教学设计。

群文议题

山水间的寻觅

群文文本

朋友圈截屏图片

搜狐新闻《城市发展向西看 石家庄西部山区将成为“另类”城市核心》

《饮酒》(陶渊明)

《独坐敬亭山》(李白)

《题西林壁》(苏轼)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梁衡)

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吟诵、默读的方式,学习多种体裁文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2.通过多文本阅读的统整和比较,初步建立中国山水文化与历史的“经纬图”, 培育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和生态文明素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初识山水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喜欢看课外书吗?喜欢看哪一类的课外书呢?(生答)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了一本不一样的书,在翻开这本书之前,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段话。大家来看: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哪位同学读懂了,愿意试着为大家说说这段话的意思。(生答)

师:恩,真不错,既然你读懂了,老师请你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是什么?(生答:山水)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好奇,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看来你不仅善于思考,还善于观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山水这本书,在山水间寻觅那曾经令我们感动的美丽。(板书:山水间的寻觅)


二、阅读材料 走进山水

师: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这是一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包括微信截屏、新闻信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组材料,捕捉你从中发现的重要信息,想一想,这些重要信息的背后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完成阅读单一。(阅读时间:3分钟)教师巡视。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师:你们在这组材料中发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微信截屏:

预设一:微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朋友圈中不仅有文字,还有许多图片,会学习的孩子还要学会从图片中发现重要的线索。

预设二:在假期的第一天人们便已经奔赴自己的旅游目的,从中你能够发现什么?

新闻材料:

预设一:最能简单直观了解新闻内容的方法就是阅读新闻的标题,你从标题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二:为什么西部山区会成为“另类”城市核心?

预设三:是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交通、购物都变得愈加便利的时候,生态环境就成为了人们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

预设四:为了满足市民对山水日益强烈的渴望,政府也开始着力打造西部生态环境,为市民打造城市“后花园”。

思考:现代都市的人们在山水间寻觅到了什么?

师:城市化进程让人们久居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间,所以这一切在城市生活中才变得弥足珍贵。在古代,人们就生活在山水之间,那时的人又有怎样的山水情怀呢?我们一起来阅读第二组材料。

师:这是一组古代山水诗歌。山水诗歌在我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如果按着上面捕捉重要信息的方法阅读,你们觉得古诗中的重要信息是什么呢?

古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些熟知名句入手进行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材料二中的三首古诗及其译文,三首诗中有两首可能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饮酒》可能有些陌生,可以结合下面的译文先弄懂诗意,结合诗中名句,思考古人有着怎样的山水情结,他们在山水间寻觅到了什么?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阅读单二。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师:好,时间到,通过大家的阅读,你发现了什么呢?

《饮酒》

预设一: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选择归隐田园,寄情山水,他在山水中寻找到了什么?

预设二:大家静心听老师来读一读,看看你是否又能进一步走进陶渊明的内心?(教师诵读)

预设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陶渊明屈服于现实,投身官场,官场能够带给他什么?(名利、财富、地位……)这些山水可以给他吗?

山水能够给他的是什么?他在官场中得到了名利与财富,又会失去什么?

预设四:人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然给陶渊明的不只是宁静与悠然,更让陶渊明在山水间寻找到了自己。

《独坐敬亭山》

预设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李白的孤寂,此刻的李白和敬亭山遥遥相望,你觉得他们之间指什么样的关系?朋友之间在彼此失意的时候能够给予对方什么呢?

预设二:据推测,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花甲之年,经历了漂泊之苦、牢狱之灾、流离之苦,此时,李白又一次来到敬亭山,这座山他之前来过很多次,但这次没有了往日的胜友如云、狂歌纵酒,只有无比的孤独与寂寞,你觉得此刻李白在山水间得到了什么?

《题西林壁》

预设一:苏轼在山水间得到了什么?提到庐山,就不能不提另外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样一座庐山,给两位文人带来了哪些不同?

总结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师:看来同样的山水能够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收获。大自然的山容水态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山水诗歌载着中国人的山水情愫一路从远古走来,由此开辟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

接下来,还有一篇文章,将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纵览中华山水文化这本大书。请同学们快速默读阅读材料三,结合重点段落,完成阅读单三。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你觉得在阅读单三中,我们的祖先对山水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预设一:古代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泰山面前却是如此谨小慎微,毕恭毕敬。帝王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可想而知。正如文中所说:

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悟?

预设二:文中提到,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泰山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这是为什么?

预设三:通过文章,你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对山水是什么样的态度?


三、统整对比 寻觅山水

师:我们今天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从当代生活世界出发,一路拜会了诗歌盛世的文人墨客和远古时期的帝王先贤,当我们将中国山水文化这本大书沿着时间纵轴拼接在一起时,(出示统整阅读单)你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发现?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又始终没有改变呢?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预设一: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山水的态度发生了哪些改变?(板书)

预设二:不管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发展变化,什么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呢?(板书)

预设三:山水情结孕育了山水文化,山水文化又成了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孔子才会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感慨,人们在山水间汲取智慧,磨砺心性,收获慰藉,获得力量。

预设四:正如同学们所说,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人们寻觅山水的脚步从未停歇,寄情山水的情怀从未改变。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一组图片中去感受流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山水情结。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富春山居图》



四、课外延展 回味山水

师总结:山水情结不仅孕育了山水诗,更孕育了山水画。其实山水还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我们每天使用的人民币上,用的也是山水的图案。山水风景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已经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在2019年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阐释了中国人千百年来“自然至上、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对山水的探索始终在路上,希望大家今后在山水间关注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山水间的意蕴内涵和中华文脉亘古不变的山水情怀。

五、板书设计

“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展示(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