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獨子,哪來的嫂娘?

歷史上的包拯,幹過出彩的事也就斷過一個殺牛案,沒拿過治所的土特產,給皇帝臉上噴過唾沫星。

而在公眾的印象中,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的形象,如果包公稱第二,無人敢爭雄。說到清正廉明的典型,也是無出其右。

那麼包拯的原型和藝術形象為何有較大的差別?

包拯是獨子,哪來的嫂娘?

最膾炙人口的包拯形象,莫過於大義滅親,鍘了嫂孃的骨肉包勉。嫂孃的出現,說明包拯自幼失去雙親,由嫂子撫養成人。

而真實情況是,包拯的父親包令儀進士及第,官至尚書省虞部員外郎。包拯29年中進士,同年有著名的王堯臣、韓琦等人。

戲劇《狸貓換太子》中包拯的形象也很出彩,事實上,包拯中進士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天聖十年太后劉娥就已病逝,而包拯是在中進士的十年後才出來做知縣,跟劉娥也就扯不上關係。

包拯中進士後,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兼任建昌知縣,可人家很低調,說父母年邁,要贍養老人,等老人過世後再出來為官。

沒有接受朝廷任命,放棄大好前程去孝親,這個舉動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是可圈可點的事,仁孝的形象一下子就樹立了。

包拯回家侍奉老人,在老人去世後又守孝三年,前後總十年。宋仁宗景祐四年,他赴京報到,被任命為天長知縣,此時快40歲了。

在天長縣留下的唯一事蹟是,有人報案說自家的牛舌頭被人割了。那個年代沒有攝像頭,舉證就很麻煩,在場的人意識到偵破難度不小。

包拯聽了報案人的陳述後,對報案人說:“牛沒了舌頭也就活不成了,乾脆把牛殺了賣肉,破案的事慢慢來吧。”

打發了報案人,包拯也沒佈置破案的事。到了第二天,有人舉報前一天報案的那個人殺牛。按照宋朝的制度,老百姓私自宰殺耕牛是要判重刑的,因為耕牛是當時的主要勞動力。

包拯立即黑著臉問舉報人:“你為什麼割了人家的牛舌頭,還要舉報人家?還不從實招來!”

這個人只好承認他與報案人有仇,割牛舌頭是為報復。當看到報案殺了牛時,聯想到報案人被懲處的樣子,興奮不已,趕緊跑來報案。

上任不久,輕而易舉就破了殺牛案,在當地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包拯斷案如神的形象在大宋朝就傳開了。

包拯是獨子,哪來的嫂娘?

斷案是一個方面,包拯在工作崗位上的成績還是很突出,在宋仁宗慶曆元年的時候,已經被朝廷提拔為端州知州。端州是著名的端硯出產地,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歷代被文人騷客推崇。

地方有特產是好事,能為當地增加經濟效益,有時也是壞事,當地政府除了每年上貢規定數目的端硯外,還得私底下強徵超過上貢數目十倍的端硯,用於賄賂朝廷官員,令老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到任後,下令除貢品外,一律不準多徵。他任期滿後,沒有帶走一方端硯,包拯清廉的名聲又被傳開。

慶曆四年11 月,在御史中丞王拱辰的推薦下,包拯出任監察御史裡行,類似於監察院派駐地方的監察人員。從此,包拯走上了言諫官的路子,在朝廷樹立了敢於直諫的形象。

到皇祐元年的時候,宋仁沉溺後宮的老毛病有所抬頭,張貴妃被寵得無法無天,私下敢搞皇后禮儀。

張貴妃父母早亡,有個叔叔叫張堯佐,是進士出身,在地方做小官。張貴妃為了製造出身名門、孃家顯赫的形象,要求仁宗給張堯佐加官。

之前仁宗已經把張堯佐越級提拔為三司使,成了“計相”,職位僅次於宰相。可是張貴妃還不滿足,逼著仁宗給張堯佐再升職。

張堯佐當三司使,諫官們一直反對。不管怎麼反對,仁宗就是不理,逼急了只好耍賴皮,努力維護張堯佐的位置。

後來,仁宗被張貴妃的枕邊風吹酥了,還要給張堯佐升職,再升就到宰相級別,著實不好辦。

有人建議,給個“使相”的榮譽頭銜,雖然沒實權,但身份有了,薪水漲了,諫官們也不好反對。仁宗一拍腦袋,好注意,為了討美人心,榮譽頭銜嘛,要弄就往大了弄,一下子給張堯佐宣徽南院使、淮康節度使、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四大榮譽銜。

這下炸了鍋,已成諫院院長的包拯說:“陛下當了三十年的皇帝,沒幹過什麼傻事,怎麼現在幹了這種對上違背天意,對下違背民意的事。希望陛下趕緊收回旨意,讓張堯佐去地方平安度餘生吧。”

仁宗很強硬,說什麼都沒用,說急了喊退朝,包拯衝上去堵住不讓走,說到激動處,唾沫星子噴了仁宗一臉,仁宗也不擦,擺脫後逃到後宮,當著張貴妃的面用袖子擦臉,意思是我他媽容易嘛!為了你叔的宣徽使,我都成這慫樣了。

對於這個事,言諫官廷爭面折,雖然沒什麼結果,但包拯直諫的事例被人們津津樂道,而在這個事上,諫官唐介以死相搏,最後被貶為英州別駕,可唐介的名氣比起包拯來還是望塵莫及。

包拯是獨子,哪來的嫂娘?

皇祐四年3月,包拯被任命為龍圖閣學士、河北轉運使,大家熟知的包龍圖就是這麼來的。

還有一句很著名的戲曲唱詞: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這是包拯於宋仁宗至和三年被任命為“權知開封府事”,也就是當時的首都一把手。

包拯在開封府期間,為官清廉,執法不避權貴,後世好多演繹包拯的故事,都說在開封府,但他在開封府只幹了一年半,歷史記載的重要功績是整治違章建築。

包拯後來升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成為最高級別的檢察官。最後做到三司使、樞密副使,成為宰執大臣。宋仁宗嘉祐七年逝世,享年64歲。

宋仁宗的幾個兒子早夭,有個養子,所以,仁宗最頭疼事就是關於立太子的事,而言諫官最愛提這個事。包拯在權御史中丞的位置上曾對仁宗說:“東宮一直虛位,好多大臣不停地向陛下建議立太子,臣不明白陛下為何一直下不了決心?”

仁宗聽了包拯的話反問:“哪你想立誰?”當時把包拯嚇得夠嗆,不過他的反應也快,答道:“臣是為大宋的萬世基業考慮,陛下問臣想立誰,看來陛下不信任臣。臣現在七十了,又沒有兒子,還用為後人求福嗎!”

《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與仁宗的談話中自稱70,實質上說這話的時候他是60歲,可能是史家的筆誤。

年齡的筆誤是另一回事,主要是他提到沒有兒子。包拯的兒子包繶20歲時去世,當時包拯46歲,所以包拯60歲時說自己沒兒子。事實還有一個沒被他承認的小兒子。

包繶是在婚後第二年去世的,夫人崔氏在他去世後生下了兒子包文輔。對包拯來說白髮人送黑髮人,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

包拯看兒媳這麼年輕就守寡,想讓她改嫁,還託人給兒媳做工作。可崔氏是個節婦,認為生是包家的人,死是包家的鬼,願意在包家侍奉二老。

崔氏執意不改嫁,而讓包拯更加悲痛的是,他的孫子包文輔5歲早夭。沒了孩子的崔氏,從此,一心侍奉二老,留在了包家。

包拯是獨子,哪來的嫂娘?

包拯60歲,給皇帝說自己沒兒子時,湊巧他的一個媵妾懷孕了。媵妾就是跟大老婆一塊嫁過來的女子,地位低的叫陪嫁丫頭,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主人的妾。

媵妾懷孕了,對於無子的包拯來說,應該是天大的喜事,可這時候包拯不但不承認“小老婆”懷孕的事,還將媵妾趕回了孃家,這也是個至今未解的歷史謎團。

也許是包拯認為自己這把年紀還能讓媵妾懷孕是不可能的,有點失面子,總之媵妾回孃家後生了個兒子,取名包綬。1973年包拯的家族墓群被發現,墓誌的出土,證明確有其事。

當崔氏知道包拯的媵妾生子後,把這個孩子悄悄領了回來,自己偷偷撫養。包拯64歲去世時,包綬才5歲,也就是說兒媳婦是小兒子名副其實的嫂娘。

崔氏守節撫養包綬的事蹟後來驚動了朝廷,崔氏去世後,被追封為永嘉郡君,由大文豪蘇軾親自撰寫了旌表。

嫂娘這個事,不知道怎麼傳著傳著就傳到了包拯的頭上,也許那時對有職位的男子尊稱公,包拯父子都被尊稱為包公,可能是包拯名氣太大,傳久了就被張冠李戴。

包拯一生的主要事蹟還是以廉潔公正著稱,能替老百姓鳴不平。在戲劇和小說作品中,有支持包拯的皇太后和宰相王延齡,其實都是虛構人物,而事實上王延齡也有個原型,他就是包拯的同年,宰相文彥博。

包拯和文彥博關係親密,以至於包拯去世,包綬長大成人後,文彥博將一個女兒嫁給了包綬。

所以說,一個清正廉明的人,要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長期生存,沒有皇帝的勇於納諫不行,沒有權臣的鼎力支持也不行。

包拯除了自身的素養出眾外,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遇到了一個好皇帝,碰到范仲淹、歐陽修等名臣同朝為官,還有自己的同年,韓琦、文彥博、王堯臣、吳育、吳奎等相伴左右。

對於包拯,在宋代就有他的故事流傳,但不多,而到了元代,因政治黑暗,老百姓渴望清官的出現,特別是元雜曲的流行,有了塑造“包青天”的載體,將包拯的形象不斷藝術加工,最後簡直成為可上天入地的判官。

這是老百姓呼喚清官,期待清明政治的體現。通過近代小說和當代影視作品的進一步刻畫,“包青天”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包拯成了正義和智慧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