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嫂把他從荒灘撿回,長大後,做了官,他卻殺了嫂嫂的親兒子

宋朝仁宗年間的一天,東京汴梁城,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婆怒氣衝衝,邁動三寸金蓮奔到開封府門口。大聲叫罵,:忘恩負義的包黑子。你給老身滾出來。

嫂嫂把他從荒灘撿回,長大後,做了官,他卻殺了嫂嫂的親兒子


門軍報與包公。包公聞聽嫂娘駕到。急忙下了座位。出了大堂,見了嫂娘。撲通一跪。說,嫂娘息怒。請聽小弟細說原由:

嫂嫂把他從荒灘撿回,長大後,做了官,他卻殺了嫂嫂的親兒子


原來,陳州地區,災荒連年。仁宗仁厚,下旨賑災。開倉放糧。天高皇帝遠。州縣官史。借賑災名義,損公肥私,糧食放的雖多,仍然是哀鴻遍野,民怨沸騰。仁宗聖明,下旨命包拯為欽差大臣,前往陳州,查訪民情,嚴辦貪官,開倉賑濟災民,平息民怨,

包公領旨。帶著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到了陳州府,知府包世榮一聽、親叔叔包拯作為欽差來到陳州,便喜出望外。出府衙三十里迎接。叔侄敘禮畢,一同回到府內。

嫂嫂把他從荒灘撿回,長大後,做了官,他卻殺了嫂嫂的親兒子


第二天,包公公事公辦。命人檢查庫房,查帳目。一連三天的檢查,包世榮庫房帳目收支平衡,沒有一點漏洞。包公當眾表揚了州府的工作,包世榮心花怒放:自己早作安排佈置,才做到今天的天衣無縫。但包公心想,帳面庫房如此平衡。為什麼災民還怨聲沸騰呢?這小子從小就精明。一定暗中做了手腳。

嫂嫂把他從荒灘撿回,長大後,做了官,他卻殺了嫂嫂的親兒子


包公不動聲色,吩咐王朝馬漢張龍趙虎進行暗訪。暗查,終於查出了貓膩、王朝查到庫房裡的糧食多半是稻糠充之,原先國庫糧食由包世榮安排師爺,串通糧商高價賣出,所得收入盡收腰中,只有小部分賑濟災民,杯水車薪,災民僅得皮毛,怎能不怨聲載道?更有甚之,張龍趙虎暗訪得。包世榮好色成性,竟強搶民女,納做小妾。案情迅速彙報到包公這裡,包公聞聽,肺都要氣怍了,大罵逆子。

包公立即著王朝等廣貼布告。百姓人等,有冤有仇可到陳州府衙申訴,包文正坐堂審理,公斷。一傳十,十傳百。一連數日,包公坐在府衙大堂受理數百宗案子,件件皆與知府包世榮有直接牽連,件件人證,物證,事實確鑿,包世榮在事實面前,無法抵賴,只能供認不諱。

嫂嫂把他從荒灘撿回,長大後,做了官,他卻殺了嫂嫂的親兒子


包世榮殘無人性,害死無數災民,喪盡天良,巳經不可饒恕。包公看到字字血的狀紙,聲聲淚的控訴,真似萬箭穿心,想想嫂娘撫養的恩情。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親侄子,聲淚俱下。怎忍下手。又看一看大堂內外群情激憤的百姓。恩情我可報,國法我怎違?恩情怎能大於國法?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包公痛下心來,鍘了貪官,惡官,自己的親侄子包世榮。

嫂嫂把他從荒灘撿回,長大後,做了官,他卻殺了嫂嫂的親兒子


故出現故事開頭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