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之樊若水獻圖


民間故事之樊若水獻圖

陳橋兵變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時刻想著統一天下。南唐後主李煜卻依據長江天險,進貢而拒不交出主權,阻礙著南北統一。

這天上午,太祖正在和眾大臣商議如何攻打南唐,侍衛稟報,宮門外有個從江南來的書生,要求聖上冊封官職。

江南人文底蘊深厚,來人開口就敢要官,定有幾分真才學。時下正是用人之際,何必拘泥於小節。想到這裡,太祖便要宣此人上殿,卻被宰相趙普攔住了:“陛下莫急,來人如此張狂,小心有詐。”說完他問侍衛,“來人可報了名號?”

“樊若水,來自南唐金陵。”

不等侍衛說完,一位臣子已忍不住笑出聲:“請陛下恕微臣無禮,陛下可曾聽說過‘大漠孤煙落日圓’的笑話,說的就是這個樊若水。”

原來,樊若水的父親是南唐池州一個縣令。作為縣太爺的公子,樊若水從小就仗著自己讀過幾天書,恃才傲物,誰也不放在眼裡。有一年,他到都城金陵參加科舉考試,想一舉成名,光宗耀祖,沒想到被主考官毫不留情地刷了下來。他很不甘心,就給皇帝李煜寫信,提了一些治國理政的建議,並奉上了自己的幾首得意詩作,其中一首開篇之句就是“大漠孤煙落日圓。”李煜此人,論管理國事遠不及父輩,但是談詩詞歌賦,卻是頂尖高手。樊若水的幾首詩,哪裡入得了他的法眼,不但被他當場扔進了廢紙簍,還被時常當做笑話取樂。此事在金陵乃至整個南唐,無人不曉。

樊若水獻圖“陛下,樊若水肯定是在南唐混不下去了,才到我大宋來。臣以為對這等沽名釣譽之徒,不僅不能召見,還應賞一頓棍棒,以揚我大宋國威。”

聽完大臣們的意見,太祖深思良久說:“人家大老遠跑來投奔大宋,心意可嘉。於情於禮,都應見上一面。”

在宮門外曬了大半天太陽,才得以宣見,樊若水心裡十二分不痛快。他氣呼呼地走進宮,見了太祖也不跪拜,只拱手作了個揖,算是打招呼。

見他這副鼻子不鼻子的臭模樣,登時就有臣子要發作,被太祖用眼神止住了。為了緩和氣氛,太祖特地叫人給樊若水賜座,然後親切地問:“你為什麼要取‘若水’這個名字啊?”

樊若水回答:“我自幼喜歡讀書,曾經看到唐朝有個大臣叫倪若水,為人剛直,我很仰慕他,所以給自己也取了這個名字。”

他這話一出口,旁邊侍立的臣子差點兒沒笑噴了。原來唐朝那個大臣不叫倪若水,叫倪若冰。因為書是豎著排版的,那個“冰”字就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那麼一點,如果讀得不仔細,難免會把“冰”看成“水”。

聽到眾人的笑聲,樊若水急了:“有什麼可笑的?太宗皇帝說:‘夫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難道我們不應該向古人學習嗎?”

眾臣子幾乎笑岔了氣,此言明明是魏徵死後唐太宗的感慨,告誡自己要虛心納諫。怎麼到了樊若水這裡,就斷章取義成向古人學習了呢?

太祖雖然行武出身,書讀得不多,但是對這些史實還是知道的。看到樊若水面紅耳赤的著急模樣,知道越是心高氣傲的人,自尊心越強。於是不但沒有揭穿他,還笑呵呵地說:“看來你知道不少古人的事呀,不錯不錯,我給你改個名字,就叫知古吧。”並賜樊若水進士及第,加封官職。

待樊若水出宮後,眾大臣紛紛進言,請求太祖收回成命,說此事一旦傳出,定會遭到天下百姓恥笑,說太祖不懂用人之道,有辱聖明,而且還會引來更多不學無術之徒。

太祖擺擺手,止住大家的議論:“知古雖然學而不精,但是關心國事,尊崇先賢,有此赤誠之心,實在難能可貴。假以時日,能當大任。”

話說到這個份上,眾大臣不便再言語,獨有趙普憂心忡忡。陛下做事素來沉穩,今日之事太過荒唐,該不會是日夜思念渡長江,神智糊塗了吧?退朝之後,他吩咐幾個貼心侍衛,晝夜盯住樊若水,一有風吹草動,立即稟報。

再說這樊若水出宮後,回到客棧不吃不喝,倒頭大睡。第二日,他叫店小二將酒菜送入客房,一邊喝酒,一邊對著任命書時而仰天狂笑,時而捶胸痛哭,時而放聲高歌,時而倒地長嘆,把客棧鬧得雞犬不寧。第三天,他緊閉門窗,足不出戶。聽送酒菜的店小二說,他一直呆在那兒自言自語,一會兒說此事萬萬不可,一會兒又說時勢使然。第四日、第五日,他不啟程赴任,反倒把汴梁城的角落走了個遍。

聽完侍衛的稟報,趙普也糊塗了,這樊若水要官不上任,到底唱的哪一齣啊?第七日退朝之後,他便將這些告訴了太祖。太祖聽了很生氣,叫人宣樊知古即刻進殿。

很快,樊知古就來了,“陛下,微臣已在宮門外恭候多時了。即使陛下不召見,微臣也會求見。”

“哦?”太祖有些意外,“說吧,你又想求何事?”

“是不是嫌上次陛下封的官職太小,想求個更大的?”趙普忍不住譏諷道。

樊知古不理會趙普的冷嘲熱諷,對太祖說:“微臣無他事相求,只想求陛下收回成命,讓微臣做回一介布衣。”

“放肆!我大宋的官職是你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的嗎?你當這是菜市場?你眼裡還有沒有陛下?”

“微臣知罪,請陛下息怒,相爺息怒。‘大漠孤煙落日圓,湊詩一句貽經年。若冰非若水,知古不知古’。”說到這裡,樊若水從懷裡掏出一卷畫軸,跪於殿前,“知古才疏學淺,不堪當此重任。如今想起那天在陛下面前的狂妄無知,羞愧難當。陛下明知小民不才,卻不責不罰,以禮相待。如此厚恩,無以為報,唯有以此長江天險圖進獻,願助陛下早日成就統一大業,讓南唐百姓和大宋百姓一樣,過上安寧富足的生活。”

太祖大喜,接過地圖。原來那年科考失敗淪為笑柄後,樊若水一怒之下,來到離金陵只有80多公里的軍事重地採石磯。他白天扮做漁翁,在江邊垂釣。到了晚上,他就拿出一團絲繩,一端系在南岸,然後划起漁船,帶著繩子扯到北岸。如此往返幾十個回合,把這段長江的寬度、水流、地形地貌等信息,摸得一清二楚。

公元974年10月,宋太祖接受樊若水的建議,用船在長江上搭起了一座浮橋。宋軍突破長江天險後,在江南如入無人之境,不久就兵臨金陵城下。沒過多長時間,南唐後主李煜不得不袒露右臂,出城投降。從那以後,李煜淪為階下囚,日夜以淚洗面,只能在宋朝的天空下哀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