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馬 共天下

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琅邪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

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豈能與萬物同輝,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晉元帝才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曆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王導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含意,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背景。

王、馬共天下時,琅邪王氏族中除王導任宰相外,就是大將軍王敦最有實權,東晉王朝的全部軍隊,都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加上他在西晉初年就被選為晉武帝女襄城公主駙馬,威名遠揚,王導當初擁立琅邪王籌建東晉的時候,與琅邪王的名聲加在一起也沒有王敦一人大,所以處處都要藉助他的聲名,然後才有計劃地一步步實現。其後,王導在政治上革新東晉朝政,他則在軍事上鞏固這個新興政權。如王導擁立琅邪王過江以後,勢力所及,只有長江下游的三吳地區,長江中游的荊、湘、江、交、廣等州,還都在別人的控制之下。王敦利用手中的軍隊,用數年的時間平定各州,使東晉勢力達到江南全境,這樣的功勞,不可謂不大。他後來的名聲之所以沒有像王導那樣垂於千古,是因為他曾先後兩次起兵"清君側",被人認為是不忠的表現,因此才威名大減。

東晉初年,以王導、王敦為代表的琅邪王氏族中文臣武將,幾乎佔據了東晉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職,所以才有“王與馬,共天下”的美名,當時的皇族司馬氏,除有皇帝外,宗室諸王皆徒有虛名,既無行政權也無軍事權,與皇帝一樣,實際上只是南北士人的精神寄託,而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在當時的國人心目中,他們是作為琅邪王氏的陪襯和傀儡而存在的。

琅邪王氏與司馬氏共天下時,族中子弟全部擔任中外要職。除導、敦二人外,又有導從弟稜為豫章太守,敦兄含為徵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從弟舒為鷹揚將軍、荊州刺史,舒弟邃為中領軍、尚書左僕射、徐州刺史;從弟曠為淮南太守,曠弟邃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弟彬為侍中、江州刺史;舒子允之為西中郎將、假節。一門內外,貂蟬盈屋,古今名族,鮮有其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