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案例解读 | 海南旅游业人才为什么会“士别淡季当刮目相看”?

海南省2020年最新发布第一批、六条制度创新案例中,有一条是“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案例

海南作为具有独特气候优势的旅游大省,在旅游淡旺季节存在旅游业人才“潮汐”现象。为缓解这一问题,海南省于2019年6月出台《海南省酒店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旅游从业人员中积极开展在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挥教育机构“蓄水池”功能,既推动了全省旅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又提升了旅游业人才学历层次及技能水平,有效缓解了海南旅游业人才“流动性大和用工荒”发展矛盾。

主要做法

一是产教融合、工学交替。

创新开展“送教入企”“送人入学”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双导师”制度,引入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测试为主、校企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运用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让旅游人才在旺季成为企业员工、在淡季成为学校学生。让学校和教育机构成为旅游人才储备基地,旅游旺季时输送人才、旅游淡季时储蓄人才。

二是注重实践、单列招录。

在旅游人才培养中不断加大现场面试、技能操作、实践应用的学分比例,解决专业技能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供需矛盾。同时,针对报读成人教育的旅游人才,专科层次(高起专)由省统一组织院校进行面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评价后择优录取;本科层次(专升本)由省统一组织院校进行面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评价合格后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统一考试,实行单列划线录取。

三是优化课程、回炉深造。

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际知名饭店业认证体系,主动对标国际通行标准,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创建“1个学历证书+X个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着力提升各类教育机构毕业生技能应用水平。在全省层面把旅游从业人员全面纳入学历教育体系,探索成人高等教育的“自主招生”,由各院校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招生等,推动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回炉,重回学校学习深造。

四是需求导向、全额补贴。

将需求较大的星级酒店、非星级酒店、社会旅馆、家庭旅馆、房车营地、乡村民宿等旅游业从业人员纳入在职学历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并将人才培养对象从高端家政、旅游管理外籍人员等逐渐扩大到景区、旅行社及整个旅游行业。同时,参照成人教育(业余)、自学考试教育的学费标准,确定上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费标准,并由财政全额补贴。

实践效果

一是保障了旅游人才有效供给。

截至2019年底,已有3153名酒店业员工报名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特别是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连续推送旅游专业技能提升系列共24门课程,组织全省旅游从业人员停工不停学,共计9000多人次参加线上学习,将暂时停工的危机转化为苦练内功的良机。

二是创新了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多部门联动协作,整合优势资源,强化系统集成,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有力提升旅游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系统性、协同性。以“需求导向”倒逼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适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当地旅游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升了旅游人才业务水平。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比重,进一步提高旅游人才的业务水平。为当地旅游业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了“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旅游业人才,为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提供了扎实的人才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