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除了祭祀、掃墓緬懷先祖、親人外,也會趁著難得的假期,外出旅遊放鬆心情。

又是一年春來到,趁著這春日暖陽,你想去哪兒旅遊呢?

不如——

一起穿越到這些古代城都,體驗一天他們的放假生活!

(友情提示:明朝“加班”嚴重,請謹慎選擇哦。)

唐 朝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 “小長假”

中國古代尚沒有“星期天”的概念,但有休息日,並且在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休假制度,稱為 “休沐” “洗沐”

《大唐六典·尚書吏部》規定,唐代內外官員都有 “假寧之節” :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幾乎每逢節氣都要放假;還有婚假、喪假、探親家、拜掃假等等。假期十分之多,幸福指數五顆星!

到唐朝時,清明節與寒食節一併被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在唐玄宗時代,寒食和清明節一共放四天假;到唐德宗李適的時候,假期已延長到了七天。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 做什麼

除了祭祀、掃墓外,唐朝人清明節還做什麼呢?

取新火

劉長卿《清明後登城眺望》雲:“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古代沒有火柴,人民取火很不容易,最原始的方法是鑽木取火。春天鑽榆、柳,夏天鑽棗、杏、桑、柘,秋天鑽柞、木酋,冬天鑽槐、檀。一直到唐宋,都是如此。因為取火不易,故人家每天都留有火種。這個火種,繼續不斷地保持一年,到寒食節,便完全熄滅不用,因為人們認為這個火種已失去了熱量,稱之為舊火,或曰宿火。到清明節,再鑽木取火,稱為改火,這火就是新火

寒食清明,在唐朝是個大節日。清明日,宮中宴請百官,吃的還是冷餐。到傍晚,宴會散了,就取當日鑽得的新火。燃點蠟燭,賜給貴戚近臣,這叫作

“賜新火”

宋代送敏求《春明退朝錄》載:“唐時,惟清明取榆柳火唐時,以賜近臣戚里。”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云:“臥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唐宋時,皇家賜給百官的新火更是象徵著一種恩寵。普通人家則需要自己取火,杜甫《清明二首》寫道:“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即,春來了,去冬南來的雁陣又紛紛穿雲北去,趕赴北國的家園;四野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插畫作者:焦響樂UK)

踏青、盪鞦韆

李正封《洛陽清明日雨霏》雲:“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在唐代,關於踏青還有專門的“踏青履”(鞋子)。宋朝王觀曾經就做過《莊清朝慢·踏青》一詞,其中就有“結伴踏青去好,平頭鞋子小雙鸞”的描寫,更驗證了清明踏青活動的特殊性。

關於盪鞦韆,韓惺《鞦韆》雲:“池塘夜歇清明雨,繞院無塵近花塢。五絲繩系出牆遲,力盡才瞬見鄰圃。唐代詩人柳中庸在《寒食戲贈》中言:“春暮越江邊,春陰寒食天。杏花香麥粥,柳絮伴鞦韆。”唐宋期間,鞦韆是寒食節、清明節一項重要活動。古代社會,女子的娛樂活動十分少,只有在節日裡能有機會遊玩,而清明節、寒食節正是春光大好的時節,女子們也能在盪鞦韆中放飛自己的心情。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插畫作者:焦響樂UK)

宋 朝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 “黃金週”

放假啦!

據大宋風俗寶典《歲時廣記》記載:“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清明節緊挨著寒食節,宋朝放假以寒食節為中心,寒食之前三天假,寒食過後三天假,加起來竟然

七天長假,正兒八經是一個大黃金週。

宋人清明上墳,祭祀之後,男人們就在墳前“散福”:將貢品撤下,就地“消滅”,大家席地而坐,在墳前推杯換盞,大吃大喝。女人則三三兩兩散入阡陌,摘柳枝編桂冠,採野菜鬥百草。

  • 做什麼

戴柳

宋代陸游《春日絕句》雲:“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武林舊事》卷三“祭掃”載:“清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大家則加棗於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的人家還會在清明節將燕子狀的節日食品串在柳條上,插於戶間。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瞿鼎滋《踏青戴柳帽》

玩具

小孩子最喜歡清明節,因為那天可以買到好多平日見不到的玩具,例如花球棒、小秋千、小車兒、山亭兒……

花球棒是打高爾夫球用的球杆。宋朝已有高爾夫運動,時稱“捶丸”,遊戲規則跟現代高爾夫球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對球場的要求極低,完全不需要昂貴草皮,兩個小孩在泥地上挖幾個球洞就可以比賽。

小秋千是袖珍型的鞦韆架,巴掌大小,上面還有一個裙裾飄飄的小木偶,用手一推,小木偶晃晃悠悠盪起來。小車兒是袖珍型的小馬車,也用木頭刻成,車篷用柳葉編織,輪子可以轉動,就跟現在的汽車模型似的。

山亭兒則是袖珍型的花園別墅:用陶瓷或木頭製作一整套亭臺樓閣,讓孩子自由擺放,組成兩進大院或者東西跨院。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賜新火

宋朝同樣有“賜新火”的習俗。

清明節際,宋朝皇帝會“分賜新火”,即讓太監鑽木取火,用鑽出的火來引燃木炭,再將木炭分賜給皇親國戚和文武大員。據《新編醉翁談錄》記載,清明節那天早上,皇帝把曬乾的榆木分發給一群小太監,讓他們比賽鑽火,誰最先鑽出火來,誰就能得到獎品:賜絹三匹、金碗一口(重賞三匹絲綢和一隻用純金打造的金飯碗)。

明、清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 “加班”

這可謂是最“糟糕”的時期了。在“工作狂”朱元璋的帶領下,整個洪武年間,每年的假期只有三天,分別是春節、冬至和朱元璋的誕辰。清明還想放假?想太多。

朱元璋逝世後,全年的假期有所增加,元旦放5天,冬至放3天,元宵節放10天,此外每個月還有月假3天,全年加起來有五十多天假期。但是寒食和清明節,從此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序列。

  • 做什麼

插楊柳

這時期北京人清明掃墓,傾城而出,男女除了攜帶祭品外,還帶著風箏線軸,祭掃完畢後,就在墓前施放,比試競技。佩戴新柳的民俗依然,民諺雲:“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還有人以柳條將祭祀剩下的蒸餅點心穿起來,到立夏日油煎給小兒吃,說是夏天就不會得時疾。清代蘇州清明

插楊柳,清明日,小販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回插在門上。婦女將楊柳結成球戴於鬢邊,說如此就會紅顏不老。楊韞華《山塘棹歌》雲:“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

放風箏

值得一說的是清明放風箏。三月天氣清明,宜於風箏之戲。兒童放風箏不僅是節日娛樂,還有利於身體健康,“三月節為清明,門前插柳,兒童輩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洩內熱焉。蘇州春日開始放紙鳶,紙鳶俗稱鷂子。蘇州風箏式樣新奇,有群鳥拱鳳凰的組合風箏,有粉面黑鬢,紅衣白裙的美人風箏,有將燈連在風箏線上,作成連三接五的鳶燈風箏,這種風箏在晚上施放;有的在風箏背上安置能發聲的竹製簧片,因風播響,稱“鷂鞭”。清明後因風向改變,風箏就不再放了,所以稱清明日放風箏為“放斷鷂”。蘇州有歌謠詠頌風箏之事,“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稍吹落美人箏”。

清明節踏青指南 | 這些地方你肯定沒去過

(明代徐渭作《墨花十二段卷》)

穿越旅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有沒有你心儀的哪一個朝代呢?

文 | 文化軟實力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