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导言


历史上,有些皇帝是不愿意立储的,比如明神宗,被大臣怼到自闭罢工,最后还是不得不屈服;比较极端的有唐宣宗、后唐明宗等,干脆把立太子和自己退休等同起来,吓得大臣不敢倡议立储,即使有不怕死的直臣冒死倡议了,他们也不听,直到最终发现心仪的儿子因此无法顺利继位才追悔莫及。


即使皇帝心目中已经有了符合礼法的太子人选,也不代表倡立太子就能迎合上意了,宋太宗年间,度支判官冯拯、左正言尹黄裳、右正言王世则、右拾遗洪湛、左正言宋沆就因为请求立太宗爱子赵元僖为太子,都被贬去岭南吃荔枝了,连宋沆的姻亲宰相吕蒙正也被牵连罢免。宋太宗对此的理由是:


朕难道不知道储副是邦国之本吗,但近世都是浅薄之人,如果立了太子,则东宫僚属都要对太子称臣,大家会疑惑到底谁才是主子。此事朕自有分寸。


宋太宗身后倒是没出大乱子,子孙世世代代做着中原皇帝,直到靖康二年(1127年)遭遇了靖康之耻,近支皇族几乎被新兴的金朝一网打尽,只剩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逃到江南称帝,史称宋高宗,宋朝也从北宋进入了南宋。


靖康之耻时,宋高宗的妻子邢秉懿、一些侍妾和女儿们也被金人俘虏,怀孕的侍妾潘氏侥幸得免,就是后来的潘贤妃,并生下宋高宗的第一个儿子赵旉。


皇帝有子,也就有了立储人选,赵旉也就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皇太子,但是,他早早就夭折了。


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指不定怎么做就触碰了龙鳞。但为皇帝和国家着想又的确是大臣们的职责所在,即使有生命危险,一旦责任心压过了怕死之念,还是会有人为立储之事挺身而出的。


倡议立储


建炎四年(1130年),也是赵旉去世后的第二年,就有不怕死的官员,首先给正在越州(今绍兴)暂驻的宋高宗上书,谈到了立储的事。


宋高宗虽然成了失独皇帝,但毕竟才二十多岁,年富力强,在没有开天眼的情况下,怕是没人能断言他将来一定生不出儿子。


这种情况下,倡议他立储,至少需要充分考虑并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明确以下问题:


1.强调当前局面下立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既然皇帝无子,那就要告诉皇帝如何立储,立谁为储;


3.一旦有皇子出生,储君和皇子的位置如何摆?


事实上第一点,宋高宗本人应该很清楚。有的君主以为立太子会威胁皇权,但当时的局势恰恰是需要立太子明确皇位有继以安人心,不然他也没必要在立潘贤妃为皇后未果导致赵旉无法稳坐嫡长子宝座、随时可能被后来者超车的情况下仍然立他为太子了。


那个叫娄寅亮的官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上书的,就算退一步讲不是出于公心而只是嗅觉灵敏的政治投机,那也是摸准了上层的心态。


娄寅亮在上疏中如是说:


先正有言:‘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周王薨,章圣取宗室育之宫中,此天下之大虑也。’仁宗感悟其说,诏英祖入继大统。


——“先正”,指前代的贤臣。这里说的是:当初宋太祖舍弃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是天下最公正的事;章圣皇帝即宋真宗,在嫡子周王赵玄祐去世后没有了皇子,于是选择宗室入宫养育,是天下最深谋远虑的事。后来宋真宗得子宋仁宗,当然就轮不到其他宗室继位;无子的宋仁宗被贤臣的话感悟,下诏由养子宋英宗入继大统。


文子文孙,宜君宜王,遭罹变故,不断如带。今有天下者,独陛下一人而已。


——太宗一脉就像周文王的子孙,就该世世代代做君王,但遭到变故,世系几乎断绝。如今有天下的,只剩陛下一人了。


恭惟陛下,克己忧勤,备尝艰险,春秋鼎盛,自当『则百斯男』。属者椒寝未繁,前星不耀,孤立无助,有识寒心。


——“椒寝”指代皇后,这里说的是陛下历尽艰险,又年富力强,自当多子多孙,可眼下皇子早夭,后宫也没有产出,陛下皇嗣无继,有识者为此寒心。


可以说,作为下臣,娄寅亮很体谅皇帝的心态和照顾皇帝的面子:我不是说您生不出孩子啊,您还那么年轻,我相信您还是可以使劲生的,只是现在国家的确迫切需要储君。


天其或者深戒陛下,追念祖宗公心长虑之所及乎?崇宁以来,谀臣进说,独推濮王子孙以为近属,余皆谓之同姓,遂使昌陵之后,寂寥无闻,奔迸蓝缕,仅同民庶。恐祀丰于昵,仰违天监,太祖在天莫肯顾歆,是以二圣未有回銮之期,金人未有悔祸之意,中原未有息肩之日。


——这也许是上天在深切告诫陛下追念祖宗公心的长远考虑吧?崇宁年间以来,谀臣们进言,只称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子孙为近支亲属,其余都只称之为同姓,于是使得永昌陵(以陵寝指代宋太祖)的后裔寂寥无闻,逃散贫困,仅仅形同平民。这恐怕是典祀之礼特厚于近亲,违背天意,所以太祖皇帝在天之灵不肯眷顾,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圣没有回銮之期,金人也没有悔祸之意,中原也没有安定之日。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臣愚不识忌讳,欲乞陛下于子行中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俾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处藩服,并选宣祖、太宗之裔,材武可称之人,升为南班,以备环卫。庶几上慰在天之灵,下系人心之望。


——臣愚钝不识忌讳,想请求陛下从陛下儿子辈的太祖后裔中选取贤德之人,视同亲王,作为储君,等皇嗣出生了,再让他退为藩王,再选择宣祖、太宗后裔中材武可称的人,提拔为南班,以备环卫。这样大概可以上慰在天之灵,下系人心之望。


宣祖,即宋太祖、宋太宗的父亲赵弘殷;南班,是宋仁宗于南郊大祀时赐皇族子弟的官爵。


显然娄寅亮也知道,虽然遭遇了靖康之耻,但太宗系宗室只是损失了近支,疏远一些的仍然有人,比如宋太宗的孙子老濮王赵允让就有很多子孙,宋太宗的长子废太子赵元佐的后人赵汝愚后来还做到了南宋宰相。


如果只看血脉亲疏,当然是太宗系更为接近,太祖后裔更为疏远。娄寅亮当然提出了皇子出生后的备用方案——皇子继位,备胎靠边,这当然天经地义。但如果高宗始终无子,将来由太祖后裔备胎转正当了皇帝,皇位就从太宗一系转移出去了,太祖系的皇帝还会拜太宗系的历代先帝为祖宗吗?


然而,在迷信天人感应的古代,娄寅亮偏就把靖康之耻和天意联系了起来,把靖康之耻说成是老天爷对太祖后人沦为百姓的警示,这不是强拉老天爷给自己站台,对皇帝进行道德绑架吗?


娄寅亮显然也知道皇帝可能会生气,于是他又写道:


臣本书生,叨擢科第,白首选调,垂二十年。今将告归,不敢终嘿。位卑言高,罪当万死,惟陛下裁赦。


——臣本是书生,科举后二十年头发都白了也没有选调,准备告老还乡了。我处在卑微的职位却说了皇家的事,罪该万死,全凭陛下裁决赦免。


突然飞升


娄寅亮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考取进士乙科,但上疏的时候,入仕已经18年的他仅仅官至越州下属的上虞县丞。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按宋朝的官制,娄寅亮这样的县丞属于“选人”,是等候朝廷选拔入京做官的官员。但是,在宋朝官场,十个官员里有九个在排队等候选拔,甚至即使通过了相关的制科等考试,也不一定能完成从选人到京官的突破性飞跃(如苏辙)。所以娄寅亮等了快二十年,如他自己所述,头发都白了,眼看要告老还乡了,还是没能跳过这道龙门。


如果没有这封上疏,娄寅亮只能是政和二年壬辰科进士榜单上一个寻常的名字,最多在家谱和地方志上被描写一二。但他的上疏正应了前辈范仲淹的那句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的人生和历史地位,真的因此而发生了质变。


总之,他赌对了皇帝的心态。史书记载宋高宗看了他的上疏后,有所感悟,而名臣富弼的孙子签书枢密院事富直柔也向宋高宗推荐了这位多年不得志的小小县丞。


第二年,也就是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觉得这个拿县丞工资操皇帝心的干部不简单,特意召他来行在(皇帝巡行所在)面谈。


娄寅亮基本就是把之前的主张又重复了一遍,再加上如下内容:


上天的意思大概是:上天赐给宋朝国祚,太祖皇帝不偏爱其子而保住了它,却又不幸被奸邪误国所破坏,上天希望嗣君念及先祖,思危而后有所收获,才能让国祚长久。


臣也知道去年的上奏很狂妄,侥幸陛下听进去了,赦免了臣的罪过,没有诛杀臣,这也正是老天爷启发了陛下,为社稷打算,愚臣不敢居功。


只要陛下学习太祖皇帝的公心和章圣皇帝的远虑,上天自然会被陛下的孝悌所感动,上天肯帮忙了,二圣就可以回朝了,陛下的恩泽也将流于万世。


于是宋高宗下诏,命知南外宗正事选择年幼宗室入宫养育,虽然没有明确立太子,但也因此让天下人知道,即使皇帝无子,也不用担心老赵家后继无人了。


宋太祖的后裔传到宋高宗的子辈,是“伯”字辈。最终获选入宫的宗室里,有个叫赵伯琮的幸运儿。


其实提议立储和提议立储也不一样,据记载,先前有个叫李伯雨的乡贡进士也提议立储以安人心,却触得宋高宗甚至迁怒到了他的家乡。而娄寅亮在上疏中不仅提议立储,还将立储范围明确缩小到了太祖后裔,其实恰恰是搔到了宋高宗的痒处,把宋高宗所有的顾虑全都考虑周全了:


和依旧枝繁叶茂的太宗后裔相比,普遍地位低下的太祖后裔才更适合做备胎。这样的备胎,更能够感受到突然被选为继承人的地位飞升,更能够对他这个嗣父感恩戴德,也不可能把只是区区小官的生父尊为太上皇或追封为皇帝,将来在礼法上还得认他这个嗣父为父皇,认他这个嗣父的祖宗为祖宗,更重要的是,越没有地位,将来被未来的亲生皇子取代就越容易;


太宗后裔中血脉最正的,莫过于被俘虏的徽宗、钦宗、钦宗太子等,金朝也一直有复立这几位以恶心高宗、混淆人心的打算。后来宋朝也出现了岳飞等文武官员呼吁为赵伯琮定下太子名分的呼声,这正是为了对抗金朝抬举钦宗太子以挑战高宗一系皇统的图谋,一旦南宋明确了高宗以后的传位方向是太祖一系,作为太宗系传人的钦宗太子自然就不作数了。


就这样,娄寅亮凭借一封上疏、一番面谈,在职业生涯末期迎来了从十分之九到十分之一的仕途飞跃:转为京官,提拔为监察御史!而且宋高宗在诏书中明确褒奖他是忠臣,提拔他当监察御史还觉得不够!


很多朋友只知道岳飞曾经倡议立太子,却不知道岳飞只是众多文武中的一个,而知道首倡立储的其实是小文官娄寅亮的朋友就更少了。


未得善终


后来宋高宗始终无子并提前退位,赵伯琮就备胎转正成为了宋孝宗。娄寅亮不仅为自己带来了仕途飞升,还给南宋带来了一代明君。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其实据《宋史·孝宗本纪》,第一批倡议立储的不止娄寅亮,还有已被恢复皇后地位的高宗伯母、哲宗废后孟太后、大臣范宗尹、李回、张守等,然后才是娄寅亮:


及元懿太子(赵旉)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曰:"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高宗曰:"此事不难行,朕于'伯'字行中选择,庶几昭穆顺序。"而上虞丞娄寅亮亦上书言:"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望陛下于'伯'字行内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高宗读之,大感叹。


但是清朝学者钱大昕对此进行了辨析:娄寅亮第一次上书的时候,同样颠沛流离的孟太后还没有和宋高宗会合,不可能抢在娄寅亮之前。《孝宗本纪》如此行文,是为了突出太后和大臣们的作用,事实上正是因为宋高宗对上疏选立太祖后裔的娄寅亮有所嘉奖,释放出了信号,才有大佬们的跟风。

而且后来南宋大臣陈傅良明确指出,孝宗得立的定策首功就是娄寅亮。如果把《孝宗本纪》的叙事顺序理解为严格的时间顺序,皇帝已经下诏选择太祖后裔立嗣了,娄寅亮再来跟风马后炮算个什么事?何况孟太后说的不是自己的个人意见,而是托梦,是天意,一个小文官来蹭大佬们的功劳就算了,竟然还能连天意都敢据为己有了?


陈傅良为娄寅亮表功的背景是:请求褒奖当初的定策首功娄寅亮,录用其子孙。


因为很遗憾,作为宋高宗亲自下诏褒奖的忠臣楷模,娄寅亮并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因为他在突然开挂做了朝官以后,却遇到了初次拜相的大奸臣秦桧。秦桧本就和富直柔不对付,对被富直柔推荐的娄寅亮当然也就恨屋及乌。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秦桧和狗腿子们一合计,很快找到了陷害娄寅亮的借口:隐瞒父丧不报,不举哀,大不孝!


经过一番调查,大理寺得出结论:并没有这件事。


但是娄寅亮还是被找到了别的毛病:他的族父冒名占有官户。所谓官户,就是没入官府服役的罪犯及家属。于是被送交吏部治罪,宋高宗下诏免去他的“所居官”,一撸到底,永不复用了。


娄寅亮本来就是要退休的白发老人了,就此告老还乡也不算太亏,被秦桧排挤也不丢人,临退休得了皇帝的表彰,做了一回京官,就当圆了入仕时的心愿,做了一场好梦吧。


然而,人走起背字来,连寿终正寝都成了奢望:他的家乡永嘉发了水灾,他和儿子都淹死了。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至于陈傅良请求录用他的子孙这件事,是否有下文,小编也不知道了——小编只知道,当时和他一起被表功请求录用子孙的,一个是坚持外交礼节不对金朝大将完颜宗望下拜被杀的傅察,一个是喊着“渡河”含恨离世的宗泽。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而且,他的忠臣之名流传到了后世:明朝南京吏部右侍郎罗玘在奏请无子的明武宗立储的时候,就以司马光和娄寅亮自比,说这二位都是忠臣,其言可用。


娄寅亮怕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达到了傅察、宗泽、司马光的高度吧。


参考文献


《清波杂志》卷一

宋高宗诏书《娄寅亮除监察御史》

陈傅良《止斋文集》卷二十四

《宋史》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第十九

罗玘《圭峯集》卷二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