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学术资源再配置及其实质

科学交流是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承载了知识流动、知识扩散和知识评价的重要功能。最近几十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交流实践活动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新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科学系统的本来面貌,使信息高速流动、高度共享成为可能。

  网络技术为科学共同体构建了一个全球范围的数字学术资源网络,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家的信息检索能力。但随着商业力量介入科学交流领域,网络技术逐步成为出版商获得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科学界学术资源的配置表现出不对称,导致不同机构、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差距不断增大。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合理的开放获取政策、实现科学信息自由共享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新的知识共享策略可能带来的新问题,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责任,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数字学术资源再配置及其实质


  多元行动者的利益博弈

  面对新的知识生产环境,当前我国科学界应如何应对?由丁大尉撰写的《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开宗明义,该书旨在探索网络时代科学家面临的新的知识获取环境。书中指出,新的知识生产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导致这种变化深层次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基于这种变化,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科学家应该如何应对,已经成为关系学术界知识生产能力的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环境改变了世界。科学交流的内涵及外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交流的参与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主张,这种新情况不能单纯归结为数据库资源的变化。数据库变化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手段,而非目的。在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不同利益方的推动和斗争是当前学术资源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只是多个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

  “世变日亟,人谋宜臧”。作者综合运用了案例分析、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缜密的理论阐释和典型的案例研究,阐述了当代科学交流体系中数字知识资源分布与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规律,分析了数字知识垄断与反垄断的冲突,以及对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的挑战。同时,就科学交流体系的变化如何影响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案例分析。作者探究了相关行动者的利益趋向和作用方式,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于信息资源的广泛性,与商业、技术等因素造成的稀缺性之间“信息鸿沟”问题的研究,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打开黑箱的方法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思路,只有从微观上揭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网络时代数字知识资源配置的实质。

  科学交流体系不断调适

  书中重新定位了科学交流体系,认为在技术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网络技术环境与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相互建构十分复杂,知识资源的垄断与反垄断,构成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因革演变。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资源分配关系,正处于重新建立和不断调适的过程中,多元行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利益趋向、前瞻视角和方法手段,共同推动并阻碍着开放获取等知识共享机制的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网络技术环境下,面对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学术资源,葄枕图史式的学术资源获取方法必然被取而代之。

  作者提出科学交流体系在博弈中将形成新平衡的观点。该书秉持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和批判性态度,倾力构建网络技术环境重构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分析框架,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必然改变网络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塑造,是一个多元行动者交互作用的过程。科学家与新技术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商业力量对于学术信息资源的控制甚至垄断,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公众在此过程中的互动纷争,均是新技术塑造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直接表现,反映了多元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实质。该书以利益磋商和协调为线索,为这一过程构建了合理的分析框架,深入探究了网络知识资源库等技术带来的当代科学交流体系变革,深中肯綮地研究了上述这些问题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商业垄断不同于知识保密

  书中提出“科学信息的商业垄断不属于知识经济时代合理的‘保密’行为”的论断。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制度,为科学知识的资本化提供了一定合法性,但科学信息的商业垄断并不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合理保密行为。当代科学交流体系中的“数字鸿沟”现象,是出版商追求巨额垄断利润的必然结果。科学界与工业界的联盟关系,刺激了企业投资科学知识生产的热情,知识的“公有”模式和“市场”模式的边界逐渐模糊。但是科学知识的商业垄断不同于知识合理的保密行为。学术资源商业垄断的本质,是出版商强制性地要求科学家转让科学论文的知识产权,从而获得垄断利润。通过对两者所处阶段、市场模型、科技竞争、保护对象等不同维度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科学信息的商业垄断不属于知识经济时代合理的“保密”行为。

  全书在探讨当代科学交流体系面临的新挑战过程中,细化了科学交流体系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将科学交流的体制和机制置于科学共同体、政府与企业、社会交互作用关系之中进行研究。尤其是选择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等较能体现当代数字知识资源重构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对进一步理解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新特点很有帮助。

  作者在书中重新界定了科学交流体系开放性、公有性的内涵及外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视点,该书指出,传统科学共同体的公有性规范与开放获取中的开放性要求存在重要差别。一般来说,开放性要求和公有性规范均将知识视为公共产品,反对知识的商业化运作。开放性要求是对知识公有性规范认识的回归,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公有性要求。公有性是科学的精神特质,其对立面是知识的保密行为;而开放性的对立面则是知识的商业垄断。开放的本质是对科学知识产品权力归属的重新考量。

  尽管两者在目标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体现了共享科学知识产品的要求,但是在价值判断、实现路径、制度保证、约束对象等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作者将我国当前不同层级科学家数字知识资源获取能力的现状,与国外开放获取政策的实施进行了有深度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我国在构建具有一定影响力在线数字知识资源库中的优势和劣势,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对于我国网络时代科学交流体系研究政策的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衍行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