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亂:因梁武帝誤判導致的巨大災難(下)

侯景之亂:因梁武帝誤判導致的巨大災難(下)

(接上篇)

在下定決心造反後,侯景便以壽陽為大本營,為造反做著準備。他不斷向朝廷要各種物資,儲備起來,蕭衍居然全部答應。

史料記載,侯景之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需要蕭衍稍微重視一點,隨便處理一下,就可以把侯景的造反消滅在萌芽狀態。

當時咸陽王元貞、鄱陽王蕭範、羊鴉仁都曾向蕭衍報告過侯景謀反的事,侯景謀反證據確鑿,但是蕭衍卻無動於衷,不予處理,這一點常人實在是理解不了,只能說蕭衍老了,糊塗了。

這段歷史,常常讓人感覺不可思議,侯景曾經明目張膽恐嚇要挾蕭衍,要求獨立,而作為皇帝的蕭衍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做了自我檢討,運送物資給侯景。

這兩個人的思維,一般人真是無法理解,一個固守一城,卻叫板皇帝,一個身為皇帝,卻無條件放縱造反派。

侯景之亂完全可以避免,只要蕭衍抓住哪怕一次機會,侯景便沒有機會奪取建康,可是奇蹟就是發生了。

侯景找了一個人給他當臥底,這個人就是蕭正德,蕭正德一直做著一個皇帝夢,侯景答應擁立他當皇帝,兩個人一拍即合。

公元548年,侯景正式造反,蕭衍知道後,不屑的笑了,當即派出大軍包圍壽陽。

在侯景的造反路上,一個叫王偉的人給他出了很多主意,讓造反行動最終成功了,他建議侯景放棄壽陽,直指建康。

侯景別無辦法,率領八千人一路殺向建康,最終到達了最佳渡江登陸點採石磯,侯景要想過江,基本上成功率為零,可是奇蹟就是發生了。

蕭衍聽從朱異的意見,糊塗的不給採石磯增兵,不過聽從了換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過去的建議。

如果兩支部隊正常換防,也能阻止侯景過江,可是兩支部隊,接防的一支還沒出發,交防的這支已經走了,這時候的採石磯無人防守。

就這樣侯景乘坐蕭正德派出的船,在無人防守的採石磯過江了,就是這樣不可思議。

侯景過江後,建康城亂成一團,南梁建國近半個世紀,長江腹地,尤其是都城建康基本沒見過戰火。突然間,叛軍殺過來了,全城人心惶惶。

這時候的蕭衍真的糊塗了,撂挑子不幹了,一切交給太子蕭綱負責。

侯景的內應蕭正德負責防守宣陽門,侯景很快就進入了城裡,如果不是蕭正德,侯景的八千人是無論如何也進不來的。

進入外城後,還有一道臺城屏障,侯景讓人團團圍住臺城,羊侃負責守衛,侯景無論如何也攻不進去。當時的勤王部隊,集結在建康城外,圍而不攻,各懷鬼胎,不肯出戰。

侯景假意和談,運送糧食,蕭衍蕭綱居然答應了,侯景有了喘息之機。等到侯景的部隊吃飽喝足後,便發起了更猛烈的進攻,最終臺城被攻破。

侯景用了五個月時間,由寄人籬下,成了凌駕於皇帝之上的人,區區八千人,在二三十萬的軍隊包圍下,攻破都城,捉了皇帝和太子,讓人不可思議。

其實,侯景之所以能攻入臺城,都是蕭衍不爭氣,擁兵觀望,見死不救的子孫造成的,可能他們就是盼著皇帝和太子早日被殺吧。

侯景之亂,給建康這座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損害,僅僅幾個月,這座繁華富庶的城市便淪為廢墟。

災難並不侷限於建康,在向廣陵,吳郡,會稽進攻時,公開實行屠城,鼓勵手下殺人立威,曾經人口稠密的江南,被殺的人煙稀少,侯景毀滅了一切。

後來餓死蕭衍,殺了蕭綱,殺人無數,壞事做盡的侯景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漢”。最終,侯景過了一把皇帝癮,就被王僧辯和陳霸先打敗了,在逃亡的路上,被大舅哥殺了。

經過三年的侯景之亂,江南民眾遭受了巨大的災難,曾經的繁華不在,南朝經過了黑暗的時期,變得四分五裂,蕭衍的家人們互相征戰搶奪權力。

這一切是侯景造成的,又隱隱之中有梁武帝蕭衍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