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慎的詩詞,品味一壺清酒敬餘生的灑脫自然

明朝是一個奇怪的朝代,這個朝代的皇帝似乎都不是那麼熱衷於政治,是千年歷史中最不像皇帝的皇帝。他們頗為喜歡煉丹、修仙、繪畫、甚至是木工……而大臣們似乎對於這樣的皇帝並不感冒,文官集團層出不窮,天天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宦官集團見前朝插不上一腳,便使勁折騰後宮。表面上的熱火朝天,實則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世人皆知唐詩宋詞,驚歎於唐、宋兩代文化的繁榮,而明朝所展現出的絢爛的文化,絲毫不遜色於唐宋,而那些頭頂光環的才子,更是這個時代濃墨重彩的一筆。

楊慎。字用修,明朝第一才子。也許歷史記錄的更多的是他的父親——楊廷和,武英殿大學士、當朝首輔、權傾三朝。然而這位官二代,似乎並沒有繼承父親在政治上精明的頭腦,更多地體現出的是一種文人的風骨,腐儒的氣派,文弱,但決不妥協。

楊用修在詩詞方面造詣頗深,當時,以“前七子”為代表的一批文人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觀點。也就是說文章的敘寫要有先秦時期思想的深度,同時還要結合漢賦的精美華麗;詩歌要以唐詩為法則,言之有物,富有真情實感。正是在這樣思想的指導下,他的詩詞逐漸形成了一種“濃麗婉至”的風格。

讀楊慎的詩詞,品味一壺清酒敬餘生的灑脫自然

《海口行》——憂國憂民

楊慎的仕途是顛簸的,他的一生,不是被髮配,就是在發配的途中。很多的官員寧可回家致仕,也不願被髮配去邊遠地區。在明朝的時候像貴州、雲南這些地區是兇險異常,因為住在那裡的都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人不懂中原話,對於朝廷派遣的官員更是愛答不理,甚至還出現過少數民族殺害朝廷官員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楊慎被髮配去雲南,他也是欣然接受了,在那裡,他幹出來自己的一番事業,讓彩雲之南這片神聖的土地散發光輝。

《海口行》是楊慎年近花甲的一篇著作,將其歸於文學範疇似是有些不妥,這更應該被歸類於時事政治,是他抨擊官員盤剝百姓的質問。《海口行》雲:“君不見,雲南有水稱昆明,萬山之巔一泓傾……建議掘搰者誰子?人力可與神龍爭!板鍤才動舟已覆,海丁百十冤號聲。利未錙銖害已大,民命詎比魚鱉輕……

當時,楊慎已經是花甲之年,於朝堂之外,他還不忘為民發聲,由此看來,他心中的道義從未被磨滅掉,他還是當年那個跪在宮門、敢於批判皇帝的憤青,是那個憂國憂民的光祿寺少卿。

在這篇詩詞之中,楊慎毫不客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疏浚“海口”、盤剝農田行為對百姓造成的負擔,句句擲地有聲。所謂千里做官只為錢,當時的朝堂中官員也都知道下面的這些人撈錢的喪心病狂,但為了自己的一杯羹,為了自己的利益,都選擇視而不見。楊慎通過《海口行》,批評了濫用民力行為的醜惡,揭露了某些人為一己私慾而害萬家的真相。隨後,楊慎又揮毫寫下了《後海口行》,深刻講述了這些行為的悲劇性,最終在官府的考慮之下,如此行徑才消失。

彩雲之南,這片神聖的土地,記錄了楊公心中的一腔熱忱,記錄了他生命中的光輝絢爛。

讀楊慎的詩詞,品味一壺清酒敬餘生的灑脫自然

《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伉儷情深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楊慎的一生,雖然飽受仕途艱苦,但卻一直有著一位好妻子——黃娥,她是楊慎的繼室,陪著楊慎走過了生命中最苦的日子。一曲臨江仙,道盡了一個丈夫對妻子最深沉的愛戀與不捨。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徵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

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今宵明月為誰留?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詞的上闋首先點明地點,巴山之處,淒涼異常,塑造出一種想看無言之感覺。隨後又寫行人莫上江樓,怕是自己望見妻子形單影隻,孤舟離去的悲痛。上闋所寫場景,空曠異常,江天之下,唯有一葉孤舟,怎能不令人黯然神傷。想來黃娥是願意留下來陪伴夫君的,只是楊慎的老母還需要人照顧,夫妻才不得不離別。

讀楊慎的詩詞,品味一壺清酒敬餘生的灑脫自然

下闕是楊慎內心的真實寫照。“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沙上的鳥兒尚且能夠雙宿雙棲,而自己,卻不得不能與相愛之人分別。一輪圓月,卻又令人心中升起無窮的離別愁緒,難,難,難。這裡運用了古詩詞中常見的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圓月當空,怎能不令人黯然神傷,怎能不令人起相思之意。

一首詞,避開了普通別離詩中的不捨,似是在勸妻子早日離開這窮山惡水之地,卻又滿懷了對別離之後重逢的渴望,普通人家的團圓,在楊慎看來確是令人豔羨的。他有一顆赤忱之心,心中懷著天下百姓,卻也為自己的小家,留下一隅溫情。

都說黃娥有看過名畫的眼,吟過絕句的嘴,這樣一代風華絕代的才女,為丈夫踏遍了窮山惡水。想來黃娥是幸福的,丈夫不僅有心懷天下的慷慨,還有戀念小家的柔情。既能夠處理起棘手政務,又能夠揮毫為自己寫下纏綿的詩句。伉儷情深,不過如此了吧。

讀楊慎的詩詞,品味一壺清酒敬餘生的灑脫自然

《臨江仙》——一生大起大落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三國的開篇詞——《臨江仙》,這首詞的作者,正是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樣一首詞,在詞壇之中是飽受爭議的,原因是詞的上闋引用了不少前人的詩句。開篇就引用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讀之下,蘇東坡的詩句更富有場景感,東坡的這首詞被定義成了詠史詩,開篇的作用便是將歷史人物帶入。而楊慎這首詞並未特指某個朝代的歷史人物,詠史,並不是為了哀嘆自己的生平,只為揮灑胸中豪情,寄寓人生哲理,給自己的漂泊之心一點慰藉。這邊就是楊慎的高明之處了,化用之下,一句話,更富有了江湖的逍遙自在。細讀之下,恢弘的氣勢鋪面而來,深沉的意蘊直擊人心,明朗的境界令人豁達。果然是不同凡響、不落俗套。

上闋後兩句讀來是極其富含人生哲理的。人生在世,不管是對的,錯的。亦或是有所成就、片刻間的失敗,短短一瞬也就消散了,更何況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即使是身存百年,也不過青史簡上記錄的短短几行,更是滄海桑田之中彈指一揮間的須臾。又何必在意呢。而尾句所蘊含的意義,與道家思想竟不謀而合。都是在要求世人隨遇而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謂英雄,何必去在意世間浮名功利,且去瀟灑,且去恣意人生,一切都會隨風而去的。

讀楊慎的詩詞,品味一壺清酒敬餘生的灑脫自然

熟知楊慎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生並不是一帆順風的,甚至可以說是充滿崎嶇坎坷。雖然他的父親是權傾朝野的楊廷和,但是在嘉靖皇帝登基後,就扳倒了這位首輔。嘉靖者,家家淨也。清朝的史書中就記載:明,始亡於嘉靖。這位皇帝,由於“大禮議”事件,皇帝與這位才子結下樑子,從此,楊慎的仕途多舛。

骨子裡講,楊慎是叛逆的。多年的儒家教育和自我遊歷修行,造就了他內心的一把標杆,是非對錯皆有明確的界限。道法自然,唯禮匡之。禮,更是為人的底線,是他畢生堅持的信仰,不能有任何人觸碰,乃至皇帝。就是這樣一個堅挺的文人,不羈的浪子,怎能容忍官場黑暗呢,且去江湖之間逍遙人生吧。

文章下闕塑造了一個垂釣江心的隱士,仙風道骨,悠然自在。所謂隱士者,不在乎世俗羈絆,徜徉山水。屈子在《漁夫》表達了自己的痛心疾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不就是於朝堂之上的楊慎嘛,憂國憂民,一腔赤忱。殊不知,天下人需要忠臣,而皇帝只需要聽話的臣子。與其做著背叛內心的事情,不如像漁夫一般,隨波逐流,遠離朝政吧。

楊慎一生的夢想便是尋一方山水,瀟灑人生。可是,朝堂似乎並未忘卻這個才子,一直牽絆著他,折磨著他,直到他死去。

在這首詞中,看不到楊慎對自己潦倒生活的慨嘆,也望不見楊慎心中的不滿。與前人所寫的詩詞不同,前人詠歎歷史,是為了慨嘆自己命途多舛,感懷自己抑鬱不得志,得不到朝廷重用,一腔悲憤之情,盡顯詩詞之中。而楊慎的這首詩能夠窺見的只是他想要縱情山水、與世隔絕,看到的是對生命隨性灑脫的追求,實在是大格局、大氣象!

讀楊慎的詩詞,品味一壺清酒敬餘生的灑脫自然

一壺濁酒,一彎江月,一笑釋然。

讀楊慎的詩詞,其中蘊含的不是慼慼艾艾的個人心緒,滿懷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的格局與眼光,所藏的是一種超然的意境,彰顯的是文人骨子裡的清高還有卓絕的信仰。正如詩詞之中所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且任他滄海桑田,我自一壺清酒敬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