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習儒家文化?

因為不管喜歡也好,憎惡也罷,儒家作為正統思想,統治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它的理念已經浸潤到這個民族的血液和骨子裡去了。我們可能沒有讀過孔孟,但是孔孟卻在不知不覺間左右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決定著我們的命運。在清王朝倒閉之前,儒家思想還是擺在明處的規矩,總體上來說還可防可控,知道該注意些什麼。

清王朝倒了,孔家店也倒了,但是儒家思想不散,一直遊蕩在神州大地的上空。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它從明著的規則變成了難以覺察的潛規則,會讓我們無意間觸犯它和它代表的勢力。沒人和我們宣揚孔孟之道了,但是卻處處暗地裡用孔孟之道來衡量我們,要求我們,這就是我們學習儒家文化的初衷。

為什麼要學習儒家文化?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少正卯,一個是信。

先說少正卯,孔子代理了魯國的大司寇,位子還沒坐熱,就急著殺了少正卯。至於為什麼殺他?不是因為少正卯犯了法,少正卯沒有犯魯國的任何一條法律,孔子殺他的理由無非兩條,一是影響力太大,二是影響太壞。單憑這兩條,少正卯的罪惡就比殺人放火還大。殺了還不解恨,還要暴屍三日。

用孔子殺少正卯的理論一橫量,相信好多人會冒出一身冷汗,因為我們有意無意之間做了一回或者幾回少正卯。

再說一個信,就是仁義禮智信,信用、信義的信。

為什麼要學習儒家文化?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譯成白話就是人要是沒了信用,就像大車小車缺了零件一樣,怎麼能走的動呢?這話沒錯,滿滿的正能量,號稱孔孟之鄉的我們這裡,從公交車到大街小巷,都刷著孔語錄,彷彿我們山東人都是滿滿的誠信。

可是孔子又說了,“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用朱熹的註解就是對別人的承諾,要差不多符合道義,才可以去履行。這就些納悶了,凡是需要詛咒發誓的事兒,有幾個符合道義的?要是符合道義,需要詛咒發誓麼?朱熹這個解釋還算好的,還有人考證,本來複約的復和天翻地覆的“覆”是一個字,就是說,承諾要符合道義,否則可以不幹或者反過來做,這就更嚇人了。

為什麼要學習儒家文化?


其實呢?在《說文解字》中,信近於義的“近”字,是“附也”,附著的意思。孔子的本意是承諾是道義的附屬物,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承諾才可以去履行。可惜啊,這麼好端端一個教誨,從漢朝開始,就被各類別有用心的人給歪曲了。所以對這類把聖賢書讀歪了的正人君子,還是要防一防的。

其實這事也不能完全怪後人誤解。解讀論語,大家就知道孔子是一個善於變通的人,只要不觸及底線,不違反大原則,都可以變通。孔子帶著徒弟在衛國的蒲邑和當地人打群架,結果誰也佔不了便宜,那就盟誓不打了,條件是孔子不要到衛國都城去,向國君告發他們要謀反的計劃,孔子和他們在神前發誓了,至於有沒有歃血為盟,《史記》上沒說。孔子回頭就到衛國去告發了,還建議衛靈公趕快去攻打,因為他已經探得虛實了。衛靈公聽了,不過沒發兵。子貢問孔子這麼做好麼?孔子回答說:“要盟也,神不聽。”在孔子看來,誅殺亂臣賊子要比自己的信譽重要的多。

為什麼要學習儒家文化?


再比如孔子說,交朋友要交上進的,“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這裡的友諒,就是朋友要誠信的意思。但是孔子還說,“君子貞而不諒。”這裡就只能把諒解釋為“不擇是非而信”了,就是說身為君子,不能為了朋友壞了規矩,也是很有道理,很讓人感動的。但是自己不諒,怎麼就要求朋友諒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君子不是一般人,君子是士大夫,是當官的或者負責教化的文人。

對於那種教條式盲目式講信用的人,孔子是不贊成的。子路問士人分幾種,孔子說分三種,第三種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孔子認為這種人就像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但是不得不給人家一個君子的稱號。而歷史證明,孔子是有遠見的,就是這類君子和孔子所說前兩種君子一直在搏殺,往往把前兩種殺的血流成河。因為第三種就是靠江湖氣上位的草莽英雄,和讀書人合不來。

為什麼要學習儒家文化?


孔子還只是到了“君子貞而不諒”的境界,孟子就更過了,直接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裡註解的《孟子》,只能把這個大人解釋為君主。其實在《孟子》和《易經》裡,大人就是君主,君子是國家的精英階層,人和民才是普羅大眾,民甚至更要低一些,是奴隸。各個階層的道德要求是不一樣的。明白了這個,孔孟就好懂了。

以上是我們思考的孔孟的瑕疵,對瑕疵的理解更有助於我們去聖得聖,繼往開來,其餘的於修身,對於處理好人和人的關係,對於學業和事業,還都是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的,畢竟流傳了幾千年的東西,裡面還是精華多。

為什麼要學習儒家文化?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熟悉孔孟之道,駕馭孔孟之道,改造孔孟之道,讓它為新時代,為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服務,傳播這種文化,民族溫良恭儉讓的風氣,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2020年5月28日 15:42: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