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孔子是誰?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全民網紅教師,文化圈“一哥”,穩坐頭把交椅兩千多年。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在職業細分還不明確的古代,作為跨界奇才,包攬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等多項頭銜。

去世後成了行走的“榮譽收割機”,被歷代“尊孔”的君王追贈了“文聖”“先聖”“先師”“宣父”等重量級稱號。

一提起孔老夫子,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教材裡的人物形象:

他是位笑容溫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材不高,還有些駝背,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還有,他跟自己的學生有許多經典對話,記錄在《論語》這本書裡,然後被收錄在教材裡,要求我們“理解並背誦全文”。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1年。他的思想深刻影響了社會發展,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當代人重讀《論語》才發現,原來我們今生的人生困惑,孔子在前世早就回答過。人生沒有答案,但有參考書

下文整理自饅頭大師(張瑋)著《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孔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們先來說說孔子的出生年代和故鄉。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 551 年,也就是距今大約 2600 年前。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是春秋末期了。

他是魯國人,他的家鄉在中國現在的山東曲阜,孔子其實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所以,他其實叫“孔丘”。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圖片來自《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那我們為什麼要叫他“孔子”呢?因為“子”是一種尊稱,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我們看《論語》裡總是有“子曰”“子曰”,“曰”就是說話的意思,“子曰”其實就是“先生說”的意思。

大家如果看過一部叫《武林外傳》的情景喜劇,肯定會記得裡面那個呂秀才一天到晚說“子曾經曰過”,他說的其實就是《論語》。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孔子是我們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也就是老師自己教學生。所以,我們現在還把孔子奉為教育界的祖師爺。

可能在大家印象中,孔子就是一個頭發花白、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但其實啊,他這個人可能和你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下面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這麼說的: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rǔ)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聽上去有點拗口,是不是?沒關係,我們來解釋一下。

先說一下當時的背景:

那一年,孔子已經63歲了,當時他還在周遊列國的途中。楚國有個葉縣。一天,這個葉縣的首長葉公就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聽。

“請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啊?”(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子路表示,自己回答不了。(子路不對)

後來,孔子知道了,就教子路:“哎呀呀,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 女奚不曰”)

孔子接著說:“(你和他說)這個人呀,用功起來會忘了吃飯,快樂起來就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沒錯,這就是那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那麼,孔子為什麼要用這三點來形容自己呢?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三點。

先看第一點,“發憤忘食”, 也就是用功起來忘了吃飯這一點。

首先,這說明孔子不是一個刻板無趣的人,更重要的是,孔子在這裡強調的是做一件事要專注,而不是說可以經常忘了吃飯。這才是“發憤忘食”的關鍵。有了這樣的專注,無論學什麼、做什麼都會有所成就的,不是嗎?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圖片來自《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再來看第二點:“樂以忘憂。”

說起孔子的憂愁,可比我們一般人的憂愁要大,也要多。孔子是憂國憂民,憂這世界會不會變好,憂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實現

就算往現實裡說,孔子在列國之間奔走,兵荒馬亂的,危險總是有的,斷糧餓肚子的事情孔子也遇上過,甚至被人追殺的情況也碰到過。如果在所有這些情況下都能保持快樂的心情、忘記憂愁,還是挺厲害的吧?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圖片來自《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最後是第三點:“不知老之將至”,也就是快要老了自己卻不知道。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63歲。這個話題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有點早了。不過,我們依然可以試著理解一下,對於一個60 出頭的人來說,“不知老之將至”意味著什麼。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圖片來自《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當時,孔子63歲了。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經很老了嗎?當然知道。但他這句“不知老之將至”,恰恰說明他不在乎自己有多老,因為他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鍾情的愛好,有自己要傳授的知識,對他而言,已經不在乎時間了

嗯,或許有同學會說:孔子不在乎時間,但他還是輸給了時間,不是嗎?

沒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戰勝時間。孔子去世的時候是 73歲。

這 73 年,在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可以說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間,但是直到今天,但凡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子,沒有人不談論他,而且還有很多人要學習他。可見,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跡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被時間抹掉


為什麼我們還要讀《論語》?

其實從漢代開始,《論語》就一直是孩子們的必讀書目。

這也意味著,這本書裡的所有語句,早就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隨著時間的演進,開枝散葉,代代相傳,成為華夏文明延續數千年不中斷的重要原因,也成了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這棵大樹的一個主根

《論語》中的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思維方式、道德規範、價值觀、世界觀等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自我修養。

書中的話,是歷經2000年檢驗的處世哲學,被無數人終身受用的座右銘,使人在委屈時沉潛努力,在順遂時謙虛收斂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圖片來自《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暢銷書作者張瑋老師曾經被一些家長讀者追問,希望他能推薦一些適合孩子讀的中國傳統文化書,他推薦的就是《論語》。

但他說:“《論語》其實並不完全適合孩子讀。”

紀念孔子誕辰2571週年,重溫《論語》經典

圖片來自《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為什麼呢?

因為論語對於孩子來講晦澀難懂,部分內容對孩子沒有過多意義,而且有很多內容可以有多種理解,孩子容易曲解,這其實就需要由我們來向孩子解釋。

於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能夠讀懂《論語》的途徑,張瑋老師的饅頭說團隊經過一年的精心打磨,並請權威導師把關,推出了《饅頭說〈論語〉》音頻課。

課程對《論語》做了一些梳理和挑選,分析和解讀,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語言,專門為8歲到15歲左右的孩子講論語。

張瑋老師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應該讀一些《論語》了,但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論語》,因為整部《論語》,真的是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參透感悟的。

《歷史的溫度》系列作者張瑋新作

專業團隊+講故事+原創漫畫

讓《論語》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簽名版限時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