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子女養老,是流傳數千年來的傳統習慣,養兒防老更是諸多人曾經的意願。因此,在傳統思想中:多生孩子,不僅顯示家丁興旺,更是為了自己年邁時有一個最終的歸宿——有子女來贍養自己。

只是隨著社會的變革,這種養兒防老、多子女養老的觀念正在被淡化,正在被現實一步步侵蝕,有曾經的滿懷喜悅到現實生活的無奈。

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王大爺今年71歲,膝下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儘管曾經家庭條件不是太好,但王大爺夫婦倆對三個孩子都很用心,在孩子年少時,哪怕是自己每天少吃一頓飯,也會把孩子們想要的東西買到。在老倆口的悉心呵護下,三個孩子也很爭氣,都是大學畢業。並且在老倆口的支持下,大兒子在所生活的省會城市買了房,小兒子在外省買了房,唯一的女兒卻出嫁到國外。這樣的家庭成為當地鄰居們羨慕的對象。

前幾年老倆口身體健康時,還不時在孩子家走動,名義上是去孩子家養老,實際卻是力所能及的幫助孩子做一些家務,並且照看一下孫子輩。

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曾經,王大爺夫婦很幸福,看著三個孩子成家立業,在城市中安了家,認為自己的辛苦沒有白搭。孩子們生活的好,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只是近幾年來,老王夫婦發現三個孩子是有出息了,而自己老倆口的生活卻越來越無助。

近兩年來,老倆口覺得身體不好,在兒子家也幫不上忙,白天孩子們都去上班了,只有晚上回家時才有空說上幾句話,每次看到孩子們疲憊的身影,實際也說不了幾句。而女兒家更是很少過去,因為語言不通,溝通起來更是不知所云,常常還需要女兒當翻譯。

於是,老倆口最終決定,這樣平時沒有人聊天的日子,還不如找家養老機構去生活,這種情況下既可以減輕日常生活的枯燥,平時也有同齡人能夠聊聊天,覺得也舒心,更不會給子女們增添麻煩。

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像王大爺這個年齡段的群體,目前就是我國老年人的主力軍之一,雖說他們子女眾多,可謂家族旺盛,而事實是年輕一代為了追求所謂的幸福,早已移居不同的地區生活,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無人陪護在老人身邊,從而也就無法時時贍養老人。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太多太多,以目前年齡在75歲左右的老人來說,他們這個年齡段家中姊妹通常都是幾個,他們的子女大多在55歲左右,在55歲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其子女通常是一人。這是由於歷史時期我國的人口政策形成的結果,也是目前相當數量家庭的人口組成方式,即通常所說的“四二一”家庭結構。

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四二一”家庭結構,即一種有“四個父母,一對夫妻及一個孩子”的家庭組織,這進一步加重了目前家庭養老的負擔。做為中間的C位“二”,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間層,不僅需要承受當前巨大的工作壓力,同時也需要面對家庭的生活壓力,這樣的雙重壓力下,另外伴隨傳統“孩子才是希望”的思想下,年輕一代即使有偶爾的空閒時間,也基本花費於孩子身上,這進一步壓縮了關照老人的時間,形成的結果就是年邁的父母在家中平時也說不了幾句話,即使晚上在一起吃飯,寥寥數語,也基本是圍繞孫子輩的。老人的物質需求似有保障,而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大多是無從說起,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

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對老人的贍養不僅需要從物質方面提供保障,生活方面提供照料,更需要從精神方面給予慰藉。

當前的“四二一”家庭結構形式,意味著大多的家庭對於老人的贍養,最多隻是從物質方面提供了基礎保障,這顯然與贍養老人的三個方面要求相差較遠,因而居家養老的模式,在當前的家庭結構中已漸漸失去了贍養老人的基礎支撐,取而代之的就是社會養老的彌補。

社會養老,在當前我國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養老機構養老。養老機構不僅能夠給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物質方面的供給,還能夠給予生活方面的照料,更能夠從精神方面給予慰藉。因為養老機構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於老年人,給予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需求,從而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幸福。

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在養老機構中生活,能夠得到一日三餐有規律的飲食,有專一的保潔人員打掃衛生,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服務,有特定的心理諮詢師解決老人的困惑等等。

雖然說目前部分養老機構仍然有待完善,但大多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依然能夠滿足於多數老年人的需求。這是居家養老模式中,老人所享受的待遇無法比擬的,這也是目前一定數量的老人自願去養老機構生活的原因,是不少家庭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生活的緣由。

客觀來說,無論從老年人的角度,還是從家庭年輕人的角度來說,步入養老機構生活,都面臨一定時期內心的掙扎,這種掙扎於老年人來講:自己是否被孩子拋棄了,被所謂的家庭拋棄了;對年輕人來說:是否會被外人議論自己,因何如此忍心讓老人去養老機構生活,為何如此沒有孝心?

無論怎樣,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當前生活,社會的進步是每個個體思想的覺悟。

居家養老不可靠,社會養老彌補好。老人三個孩子卻選擇入住養老院

面對居家養老的窘迫,面對入住養老機構帶來的快樂。事實來講,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並沒有被家人拋棄,沒有被家庭拋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後,可以給家人減少日常生活瑣事帶來的負擔,可以給家人節約大量的時間,讓子女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子女在能夠安排空閒的時間去養老機構看望老人;子女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生活,並不代表不孝順,因為是否有孝心,不是外人所討論給予的認知,而是自己內心是否真正有盡孝的想法,及盡孝所採取的贍養老人的實際行動。

綜上可知,當前“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形成,促使大多數老年人生活的場所將不得不考慮養老機構,這已經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不得不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全,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做為部分老年人歸宿地的養老機構,必將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確保每個入住的老年人能夠老有所享,老有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