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名府那麼出名,為啥如今卻淪為縣城?

《水滸傳》中出現“大名府”,正是人物梁中書登場時。他是北京大名府知府,太師蔡京的女婿。曾收留楊志在自己麾下做提轄,後來因抓了盧俊義和石秀,引來梁山人馬三打大名府,大名府被攻陷後,梁中書驚慌出逃。

歷史上,北宋北京大名府故城位於河北省大名縣城東北大街鄉,始建於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始稱貴鄉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建魏州。隋大業三年(607年)罷魏州改稱武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武陽郡為魏州,升為都督府,咸亨三年(672年)罷都督府復為魏州。

歷史上的大名府那麼出名,為啥如今卻淪為縣城?

安史之亂後,這裡成為藩鎮割據的首府和中心,為黃河以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五代十國時,為後唐的國都,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陪都。

而到了北宋時期,大名府是作為東京開封的陪都而存在的,號稱“北門鎖鑰”。可見,梁中書能當上知府,其權勢不是一般大。

大名府,處於今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河北與中原交界之地,西臨太行山東麓,東南北三面是廣闊的華北平原,黃河、漳河、御河等河流是大名府地區軍隊、潛糧運輸的重要交通線。

可見,大名府既有山川險要可依侍,又有江河水道可流通,為“山川都會”的重要戰略要地,處在南北交通要道之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的大名府那麼出名,為啥如今卻淪為縣城?

實際上,北宋京城開封,以及西京洛陽都處在中原腹地,為東西之爭與南北之爭的交匯地區。

不管是東西之爭,還是南北對峙,中原腹地均為雙方爭奪的一個交匯之地。於是,如何防守這一地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問題。

大名府和開封府一線之間,地理位置關係十分特殊。作為河北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大名府是接近都城開封的最重要地區之一,“北門鎖鑰”的重要軍事地理位置顯得非常重要。

北京大名府,既是軍事防禦的屏障,又具備指揮全局的條件,憑藉自身獨特的軍事地理位置,對宋朝戰局影響深遠。

因此,當時皇帝不管是北征還是出巡北方,基本都以大名為行在。北宋太宗、真宗徵遼到河北時,都曾在大名停留暫住。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據楊憶《武夷新集》載:太宗“鑾輿北巡,遼馬南牧,乃眷全魏之地,實介兩河之間。駐蹕以壯其軍聲,擒俘屢獻於行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也載:真宗“大駕既駐鄴下,契丹終不敢萌心南牧”。

仁宗寶元元年(1038),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向北宋提出要求:“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宋史》)自此宋夏關係破裂。

自康定元年(1040)起,元昊不斷進攻宋朝,宋軍慘敗,而且契丹又開始與元昊相約,一起攻宋。

歷史上的大名府那麼出名,為啥如今卻淪為縣城?

為防止遼、夏同時進攻,多面受敵,北宋政府決定以大名為中心,在河北修建軍事指揮,以及防禦中樞。

慶曆二年(1042),宋仁宗同意宰相呂夷簡的建議,修建大名府為北京,委派重臣,統一指揮北方防禦系統。

據《宋史》載:“宮城週三裡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駐蹕行宮。城南三門:中曰順豫,東曰省風,西曰展義。東一門,曰東安。西一門,曰西安。順豫門內東西各一門,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東西門二:東曰凝祥,西曰麗澤。殿東南時巡殿門,次北時巡殿,次靖方殿,次慶寧殿。時巡殿前東西門二:東曰景清,西曰景和。京城週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門十七。”

宋朝工匠把外城收縮與羅城合併,改建成羅城周長48裡206步。可見,大名府的城市建設佈局仿東京汴梁,規模宏大,城池雄壯。

經濟方面,大名府處於河北路,農業有一定的基礎。唐末就被譽為“不資天下所產以為富”,“不窺天下之產自可封殖”《資治通鑑》。尤其是北宋建立後,結束了軍閥割據混戰局面,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地處黃、漳、衛三河沖積平原,大名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具有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

景德二年(1005年),“澶淵之盟”簽訂,宋遼逐漸和好,遼人和漢人都休養生息,且雙方關係相對平和。於是,大名地區的農業發展迅速。

仁宗景祐年間,在河北路轉運使王沿的主持下,“導相、衛、邢、趙水,下天平、景祐諸渠,溉田數萬頃”(《宋史》)農業發展十分迅速。

歷史上的大名府那麼出名,為啥如今卻淪為縣城?

北宋滅亡後,劉豫建立偽齊,以大名府為國都二年,為陪都六年,且此後加上黃河、漳河、御河(衛河)連年氾濫,水患不息。

於是,金、元以後,大名故城更是屢次遭戰爭損毀,大名府逐漸走向衰落。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衛兩河同時決口,大水漫溢城牆,城廢,大名府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