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支教故事 | 馮晨龍:回到“第三故鄉”支教

前言

一年前,清華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的22名志願者收拾行囊,開始了一年的支教時光。

一年來,他們分別在青海、西藏、湖南、陝西、雲南的三尺講臺之上,播撒知識與希望,實現青春與理想。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真實的支教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志願者們又有什麼感悟想跟大家分享呢?

與你西行,一生無悔。“水木紀事”將會陸續發佈系列推送,講述第21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們支教路上的故事。


01 投身教育事業

“做支教,就是投身於教育事業。”當被問到為什麼想要支教的時候,馮晨龍這樣說。

2015年夏天,他從隴西縣文峰中學考入清華,在這裡,他慢慢意識到了西部與其他城市教育的差距,也開始思考教育對個人前期發展的重要性。“我是甘肅人,從小接觸的教育環境不是特別優越,所以想通過支教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來些不一樣的東西。

至少在他們上大學之前我可以帶他們走一段路,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支教的種子就這樣在馮晨龍的心中紮下了根。

大學期間,馮晨龍參加了7次社會實踐,擔任了5次支隊長,同時也在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擔任副隊長,並且多次參加支教志願公益活動。“不管是做社工還是去外面做實踐,大家都多多少少有一個育人的情結在裡面。比如我之前在儀仗隊帶過訓練,也是需要一點一點地教隊員們怎麼去做,這個時候其實我們也能體會到言傳身教的精神。”

從內蒙古到湖南湘西,馮晨龍參與的社會實踐大多屬於服務建設類實踐,“基本都是去到最基層的地方給當地百姓進行一些生活設施的建設。”在用腳步丈量祖國的過程中,他對基層國情民情更加了解。“我們國家最基層人民過的生活其實並沒有我想得那麼好。”

慢慢地,馮晨龍產生了離開學校去真正基層的地方看一看的念頭。“無論是下鄉看看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還是去了解基層的工作環境,都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中國社會的認知和對自己之後的發展規劃更加清楚。

”這就是他堅定選擇支教的原因。

清華支教故事 | 馮晨龍:回到“第三故鄉”支教

2018年馮晨龍帶領支隊赴湘西開展公益實踐


02 湘西是我的第三故鄉

2017年,馮晨龍第一次來到湘西,在吉首市民族中學為高中生進行了勵志講座活動,從此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次年暑假,他再次奔赴湘西,為解決當地山區學校學生熱水洗浴問題免費搭建了若干臺熱水器。“其實我是一個比較念舊的人,來湘西兩次後覺得這個地方很不錯,人也很純樸熱情,所以我想在這個地方踏踏實實地待一年。如果說北京是第二故鄉,那湘西就是第三故鄉。

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在2018年秋季學期加入了清華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並於2019年本科畢業後作為研支團湘西分隊隊長回到了吉首市民族中學支教。

為了在支教期內擔任好老師的角色,每一屆研支團都會接受相應培訓。馮晨龍在培訓期間通過了

高中數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普通話等級考試也獲得了二甲的好成績。在湘西分隊建隊後,馮晨龍帶著隊員們一起觀看了湘西的紀錄片,以進一步瞭解支教地。業餘時間,湘西分隊還一起學習了教學管理方法,進行了板書培訓,並且與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進行了交流。

初到支教地,馮晨龍因為之前來過湘西,適應得比其他隊員更快,所以他努力地幫助大家從心理上適應新環境。“我自己把湘西當作第三故鄉,因為我是隊長,所以會幫著大家營造一種家的氛圍。我們一直把自己住的地方叫做家,而不是說把這個地方叫做寢室或者宿舍。總之,我覺得來到支教地以後我們就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工作,然後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一樣去建設就可以了。”

清華支教故事 | 馮晨龍:回到“第三故鄉”支教

2019年馮晨龍與第21屆湘西分隊隊員前往湘西進行支教地考察


03 看到孩子們的變化,還是蠻開心的

吉首市民族中學的學生構成以特長生為主,不同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很大。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支教後,湘西分隊帶的班級成績有所提高,與年級均分的差距縮小了不少。

“我們帶的特長班剛入學時候的成績比別人落後一百多分,但是一個學期過後進步明顯。雖然我們班級依然是在年級平均分以下,但是可以看到均分的分差已經從70、80分左右縮小到20、30分。”

除了學習,學生們的行為也慢慢地因為這些老師產生了變化。“部分學生開始不服管教,他覺得你就是個剛畢業支教的,憑什麼來管我,你說他他還不高興。”經過一個學期的悉心教導,學生們會主動說“謝謝老師”,問問題的時候也會用“請問老師”這樣的稱呼。馮晨龍看到這樣的變化很欣慰:“初中的孩子剛進高中的時候不知道社交禮儀和禮貌用語,因為可能沒有人和他們說過,所以我們就慢慢地教他們應該怎麼樣做,或者怎樣做會更好。我覺得,

相比於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全隊五個人都有因為學生的事情哭過”,馮晨龍這樣描述最開始的支教生活。“但是之後大家也慢慢地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狀態和學情。我們的學生確實不是那麼優秀,相對於其他分隊來說,我們學生的底子應該是最薄的,但這也說明他們是最需要支教的一批學生。

看到孩子們的改變,馮晨龍深深體會到了支教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能感受到學生們在進步。雖然進步的程度和我們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但他們確實在慢慢變好,我從心底裡感到開心。”

清華支教故事 | 馮晨龍:回到“第三故鄉”支教

馮晨龍與孩子們


04 十八線主播感覺還不錯

2020年2月1日是吉首市民族中學原定的開學日期,受疫情影響,開學延期到了4月20日。但在2月20日,按照當地教體局的工作安排,湘西分隊的五名成員從家裡來到湘西進行了為期14天的全隊隔離,此後便是近兩個月的線上教學工作。

起初,馮晨龍選擇在班級QQ群裡發語音講課,但是把所有的課發完一遍後,他發現QQ語音並不能轉發,只能拿另外的設備翻錄一遍。每條語音時長近1分鐘,每節課大概需要30到40條語音。備課、錄音、翻錄,這樣一來,每節課基本上要花七八個小時才能完成。

7、8節課後,馮晨龍意識到這樣做過於耗費時間,於是開始錄一個完整的語音文件發送給同學。雖然這樣比之前的方式便捷很多,但問題在於發出去之後無法檢測學生是否聽課,同時也不能保證及時互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建議馮晨龍直播上課。“剛開始沒有選擇直播上課主要是因為太羞澀了,不太能夠接受網上直播給學生上課的方式,後來實在沒辦法就硬著頭皮上,

上了幾次後感覺還可以,這個十八線主播當的還不錯,然後就固定下來開直播間,讓學生去聽課,打卡簽到。”截至線下開學,馮晨龍已經上了20餘節網課,湘西分隊全隊網課累計近90節。

清華支教故事 | 馮晨龍:回到“第三故鄉”支教

馮晨龍在疫情期間為學生開展線上教學

支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一年的支教生活快要結束了,在幫助學生進步的過程中,馮晨龍也得到了收穫與成長。

“如今我在做事情方面會比之前更加周全,會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言。再回頭看2019年考察時候的照片,那張照片裡的感覺與我現在有很大不同。湘西分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定成長,大家對基層的瞭解更加真實,

想的問題會更貼近實際,不會那麼理想化。很多問題不是想當然就能解決的,如今的我們在關於對未來的發展,要從事什麼行業,做什麼工作的問題上,會想的比較實在。”

當被問到“自己給支教地帶去了什麼”,馮晨龍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問支教地。你來了就知道。”

清華支教故事 | 馮晨龍:回到“第三故鄉”支教

第21屆研支團湘西分隊合影


1998年,清華大學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組建了研究生支教團。二十二年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薪火相傳,366名志願者前往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山西、河南、河北、湖南、陝西、雲南等地區接力教育扶貧,為中西部地區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更在服務與奉獻中瞭解了國情民情,明確了成才報國的人生志向。截至目前,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累計服務時長超過80萬小時,教授學生超過2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