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支教故事 | 冯晨龙:回到“第三故乡”支教

前言

一年前,清华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22名志愿者收拾行囊,开始了一年的支教时光。

一年来,他们分别在青海、西藏、湖南、陕西、云南的三尺讲台之上,播撒知识与希望,实现青春与理想。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真实的支教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志愿者们又有什么感悟想跟大家分享呢?

与你西行,一生无悔。“水木纪事”将会陆续发布系列推送,讲述第21届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支教路上的故事。


01 投身教育事业

“做支教,就是投身于教育事业。”当被问到为什么想要支教的时候,冯晨龙这样说。

2015年夏天,他从陇西县文峰中学考入清华,在这里,他慢慢意识到了西部与其他城市教育的差距,也开始思考教育对个人前期发展的重要性。“我是甘肃人,从小接触的教育环境不是特别优越,所以想通过支教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些不一样的东西。

至少在他们上大学之前我可以带他们走一段路,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支教的种子就这样在冯晨龙的心中扎下了根。

大学期间,冯晨龙参加了7次社会实践,担任了5次支队长,同时也在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担任副队长,并且多次参加支教志愿公益活动。“不管是做社工还是去外面做实践,大家都多多少少有一个育人的情结在里面。比如我之前在仪仗队带过训练,也是需要一点一点地教队员们怎么去做,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也能体会到言传身教的精神。”

从内蒙古到湖南湘西,冯晨龙参与的社会实践大多属于服务建设类实践,“基本都是去到最基层的地方给当地百姓进行一些生活设施的建设。”在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过程中,他对基层国情民情更加了解。“我们国家最基层人民过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我想得那么好。”

慢慢地,冯晨龙产生了离开学校去真正基层的地方看一看的念头。“无论是下乡看看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还是去了解基层的工作环境,都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对自己之后的发展规划更加清楚。

”这就是他坚定选择支教的原因。

清华支教故事 | 冯晨龙:回到“第三故乡”支教

2018年冯晨龙带领支队赴湘西开展公益实践


02 湘西是我的第三故乡

2017年,冯晨龙第一次来到湘西,在吉首市民族中学为高中生进行了励志讲座活动,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次年暑假,他再次奔赴湘西,为解决当地山区学校学生热水洗浴问题免费搭建了若干台热水器。“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念旧的人,来湘西两次后觉得这个地方很不错,人也很纯朴热情,所以我想在这个地方踏踏实实地待一年。如果说北京是第二故乡,那湘西就是第三故乡。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在2018年秋季学期加入了清华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并于2019年本科毕业后作为研支团湘西分队队长回到了吉首市民族中学支教。

为了在支教期内担任好老师的角色,每一届研支团都会接受相应培训。冯晨龙在培训期间通过了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也获得了二甲的好成绩。在湘西分队建队后,冯晨龙带着队员们一起观看了湘西的纪录片,以进一步了解支教地。业余时间,湘西分队还一起学习了教学管理方法,进行了板书培训,并且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了交流。

初到支教地,冯晨龙因为之前来过湘西,适应得比其他队员更快,所以他努力地帮助大家从心理上适应新环境。“我自己把湘西当作第三故乡,因为我是队长,所以会帮着大家营造一种家的氛围。我们一直把自己住的地方叫做家,而不是说把这个地方叫做寝室或者宿舍。总之,我觉得来到支教地以后我们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工作,然后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建设就可以了。”

清华支教故事 | 冯晨龙:回到“第三故乡”支教

2019年冯晨龙与第21届湘西分队队员前往湘西进行支教地考察


03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还是蛮开心的

吉首市民族中学的学生构成以特长生为主,不同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很大。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支教后,湘西分队带的班级成绩有所提高,与年级均分的差距缩小了不少。

“我们带的特长班刚入学时候的成绩比别人落后一百多分,但是一个学期过后进步明显。虽然我们班级依然是在年级平均分以下,但是可以看到均分的分差已经从70、80分左右缩小到20、30分。”

除了学习,学生们的行为也慢慢地因为这些老师产生了变化。“部分学生开始不服管教,他觉得你就是个刚毕业支教的,凭什么来管我,你说他他还不高兴。”经过一个学期的悉心教导,学生们会主动说“谢谢老师”,问问题的时候也会用“请问老师”这样的称呼。冯晨龙看到这样的变化很欣慰:“初中的孩子刚进高中的时候不知道社交礼仪和礼貌用语,因为可能没有人和他们说过,所以我们就慢慢地教他们应该怎么样做,或者怎样做会更好。我觉得,

相比于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全队五个人都有因为学生的事情哭过”,冯晨龙这样描述最开始的支教生活。“但是之后大家也慢慢地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状态和学情。我们的学生确实不是那么优秀,相对于其他分队来说,我们学生的底子应该是最薄的,但这也说明他们是最需要支教的一批学生。

看到孩子们的改变,冯晨龙深深体会到了支教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们在进步。虽然进步的程度和我们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他们确实在慢慢变好,我从心底里感到开心。”

清华支教故事 | 冯晨龙:回到“第三故乡”支教

冯晨龙与孩子们


04 十八线主播感觉还不错

2020年2月1日是吉首市民族中学原定的开学日期,受疫情影响,开学延期到了4月20日。但在2月20日,按照当地教体局的工作安排,湘西分队的五名成员从家里来到湘西进行了为期14天的全队隔离,此后便是近两个月的线上教学工作。

起初,冯晨龙选择在班级QQ群里发语音讲课,但是把所有的课发完一遍后,他发现QQ语音并不能转发,只能拿另外的设备翻录一遍。每条语音时长近1分钟,每节课大概需要30到40条语音。备课、录音、翻录,这样一来,每节课基本上要花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

7、8节课后,冯晨龙意识到这样做过于耗费时间,于是开始录一个完整的语音文件发送给同学。虽然这样比之前的方式便捷很多,但问题在于发出去之后无法检测学生是否听课,同时也不能保证及时互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建议冯晨龙直播上课。“刚开始没有选择直播上课主要是因为太羞涩了,不太能够接受网上直播给学生上课的方式,后来实在没办法就硬着头皮上,

上了几次后感觉还可以,这个十八线主播当的还不错,然后就固定下来开直播间,让学生去听课,打卡签到。”截至线下开学,冯晨龙已经上了20余节网课,湘西分队全队网课累计近90节。

清华支教故事 | 冯晨龙:回到“第三故乡”支教

冯晨龙在疫情期间为学生开展线上教学

支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年的支教生活快要结束了,在帮助学生进步的过程中,冯晨龙也得到了收获与成长。

“如今我在做事情方面会比之前更加周全,会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再回头看2019年考察时候的照片,那张照片里的感觉与我现在有很大不同。湘西分队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成长,大家对基层的了解更加真实,

想的问题会更贴近实际,不会那么理想化。很多问题不是想当然就能解决的,如今的我们在关于对未来的发展,要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的问题上,会想的比较实在。”

当被问到“自己给支教地带去了什么”,冯晨龙回答:“这个问题应该问支教地。你来了就知道。”

清华支教故事 | 冯晨龙:回到“第三故乡”支教

第21届研支团湘西分队合影


1998年,清华大学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二十二年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366名志愿者前往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河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区接力教育扶贫,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更在服务与奉献中了解了国情民情,明确了成才报国的人生志向。截至目前,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累计服务时长超过80万小时,教授学生超过2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