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我們在很多社會惡性事件新聞曝光之後,都能看到認識作惡者的人的類似言論:

“他這人挺老實的,難以想象會做出這種事。”

“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像是這兩天引起熱議的杭州許某某殺妻案,也竟然成為了鄉親鄰里眼中的“老實人”。

“他待人很和善。”


“性格積極樂觀。”


“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精明能幹,逢人都是笑眯眯的。”


“根本想不通他會做這樣的傻事。”

很多人看見類似言論就會產生疑問:原本的老實人怎麼會犯下如此惡行?

“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於是便出現很多為作惡者開脫的言論,認為作惡者都是被逼無奈,強調作惡者在外界眼中的老實人形象,無疑引出了很多受害者有罪論。

但理性的人們都明白,一個人會作惡,會施暴甚至殺人,究其根本是這個作惡者本身出了問題。

那些外界眼中的“老實人”,其實一點都不老實。

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往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Jordan Peterson提到,在他接收的心理治療中,人們會因為各種原因來治療,但通常一個原因是:他們太過親和了。

“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中表現過於親和的人不喜歡衝突,他們喜歡風平浪靜,也不希望發生任何擾亂一時安寧的事。

所以他們會一味地隱忍。

極度親和的人首要特徵就是低自尊,在外人面前什麼都能忍。

他們卑微、周到又體貼,有的極度親和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習慣於為別人的需求和情緒活著。

但這種一味隱忍和討好的本質並不是因為自己真的與人為善、喜歡周遭的人,而是他們依賴這種隱忍和討好去避免衝突並獲得好感:

"我都這麼和善溫柔,有禮節講文明,對你也這麼好了,你也必須得對我也這麼好。"

而一味的隱忍,必然會產生很多積壓的情緒,,所有的情緒積壓久了,都必然引向不可避免的大傷害,向內或是向外,結果只有這兩種,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傷害身邊最親近的人。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說:最好只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這句話有兩個關鍵點:一是人需要表達憤怒,二是人要學會合理表達憤怒的方式。

如果你認識一個人很長時間,這個人總是性情溫和笑嘻嘻,從沒有發過脾氣,那麼你必定不足夠了解這個人。

“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深入瞭解一個人,要看到他人性的最低處

一個人在極度悲傷和極度憤怒的時候是如何表現的,才是真正人性的顯微鏡。

外人眼中極度親和的人往往只會把真正的情緒表露在身邊最親近的人面前。

因為在外界面前他需要維持一個表面的光鮮,這是缺乏內在尊嚴所致

比如許某某就曾威脅家暴過前妻,甚至是性命威脅:如果不同意離婚,命都要沒有的


“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出現這種極端暴力行為的人,即使只是偶然行為,也需要遠離,因為這便是其人性最低點的一面,一旦其努力維持的外在尊嚴被打破,便會觸發極端的行為。

要說這些披著"老實人"外衣的作惡者有多惡,其實都是因為弱

像許某和屈某殺妻案件,有的人納悶,只是夫妻吵架不和,為什麼非得痛下殺手?

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情緒釋放方式,長期在外的情緒隱忍,當他們在家庭中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可能所有之前從外界積壓的憤怒都會爆發在這一刻。

這是一種被動攻擊人格。被動攻擊人格的特點就是比較壓抑,人前即使恨你討厭你,也是表面一副笑臉,他的表現和內心完全不一致。

這種人格表面沒事,其實內心已經積壓了很多東西,一旦翻臉,就是不可控事件。

“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那為什麼單就只在和妻子爭執的時候下殺手?因為在外不敢正面槓,平時在外謙和體貼的自我形象也不允許他對外釋放負面情緒。

挑比自己更弱的人下手,是他們填補虛弱內心的方式。

那些暴力毆打女性事件中的作惡者也是同理,他們需要通過宣洩情緒來維護自尊,無能的他們,只會找體力比自己弱的女性施暴。

結語:我們應該承認這個社會上的確是存在真正為人樸實正直的老實人,但如果這些作惡者也能被稱為"老實人"的話,那無疑是對"老實人"群體的汙名化。

如果一味突出作惡者"老實人"形象的話,就引發很多人與之共情,認為暴行的產生都是受害者逼的。

許某口中的"財產糾紛",屈某口中的"妻子醉酒晚歸",都是他們為了自洽罪行的說辭,為了減輕罪惡感,他們

對自己殺人的認知自洽成了一種出於不得已,內心潛臺詞是:

“你看,都是她逼我的。”

“老實人”竟成惡人標配?心理學家:過於親和的人更易有心理問題

不要去聽作惡者講原因,要明白所有說辭也只是他們對自己罪行的開脫話術。

“老實人”的外衣無法遮蔽暴行的真相,我們作為有道德觀的理性旁觀者,一定不能去和作惡者共情,為作惡者開脫,這是基本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