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墨重彩繪新村——長沙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交出“三農”高質量發展精彩答卷

——“農”墨重彩繪新村(牢記囑託 譜寫華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長沙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交出“三農”高質量發展精彩答卷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穩步提升糧食產能,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各類違法亂佔耕地行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要落實“四個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深入研究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錢娟 通訊員 劉帥  
  推窗聽鳥語,開門見山水,桂花撲鼻香……這不是世外桃源,而是長沙縣北一個網紅村——開慧鎮錫福村。今年9月,錫福村被授牌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獲得文化和旅遊部點贊。
  住民宿、採鮮果、玩熱氣球、泡鄉村酒吧……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長假,這個坐落於“初戀小鎮”的鄉村旅遊熱門地,躋身長沙近郊“人氣之王”。


  遊客紛至沓來,錫福村村民彭正祥一家吃上“旅遊飯”,從“養豬倌”搖身變為“民宿掌櫃”。用老彭的話說,“住在鄉里,擁有好山好水相伴,享受著城裡人的便利,這樣的好日子,做夢都想不到!”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錫福村脫胎換骨,更多網紅村、熱門村、新秀村正華麗轉身,成為長沙“三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勾勒出長沙鄉村振興的細膩走筆。
  精彩開局
  始終聚焦“三農”服務“三農”賦能“三農”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吹響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軍號角。
  “是走以農促工的老路,還是走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長沙又一次站在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長沙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長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對時代要求的精準把握,對城鄉關係的重新審視,換來發展思路的更新迭代,長沙市委、市政府步履堅定:“破解城鄉二元對立,縮小工農‘剪刀差’,要始終將‘三農’擺在突出位置,作為重要抓手,推動農村優先發展!”

  一個個重磅文件,一次次響鼓重錘,始終聚焦“三農”、服務“三農”、賦能“三農”的導向堅定不移!
  2018年,擂響戰鼓!長沙實現鄉村振興精彩開局,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瞄準打造全國鄉村振興先行區的目標願景。
  以此為起點,著眼於講好鄉村振興“長沙話”,長沙啟動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
  力爭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業內人士介紹,2018年被稱為長沙鄉村振興元年,繼年初發布《關於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後,年中長沙三連發,《關於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鮮出爐,四大文件為長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繪製“施工圖”,放出大手筆!
  始終走在趕考路上的長沙,胸有凌雲志!
  這其中,一份《關於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格外引人注目,這份重量級文件,為長沙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開出“藥方”,被外界解讀為鄉村振興的“長沙動作”:圍繞激發內生動力、增強造血能力、釋放發展活力,長沙瞄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探索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長沙模式”……

  風正勁,戰猶酣! 2019年,長沙一鼓作氣。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這份長達1.3萬字的文件乾貨滿滿,以8大任務、5大行動、4個優先為綱領,撬動政策、土地、資本、人才等要素為“三農”賦能,量身打造實施鄉村振興的“長沙路徑”,將重點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範鎮、示範村……
  緊接著,2020年,長沙市委、市政府放出關鍵一招,出臺《關於抓好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確保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見》,30條舉措,“真金白銀”指向同一個目標,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為長沙加快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村更加美麗宜居、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持能量。
  矢志不渝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一個“三農”加油包,就是一個里程碑。
  翻開近年來長沙鄉村振興“作戰地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成為提及最多的詞,也代表了長沙的答題方向:始終聚焦“三農”,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聚焦脫貧攻堅,補齊“三農”短板。“在‘兩不愁、三保障’方面多花心思、多下功夫,讓貧困群眾享受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住房。”長沙市有952個行政村,13萬餘貧困人口“插花式”分佈在857個村。下足精準扶貧繡花功夫,長沙不僅讓84個省定貧困村摘帽、13萬多名貧困人口退出,而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5年提高了3倍,全市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26%。
  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長沙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打出治廁、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風“組合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村各不同,我們只提供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村情的路子。”長沙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撒“胡椒麵”,不搞生搬硬套、一哄而上,而是在合理安排整治任務和建設時序的基礎上,注重發揮試點示範的引領作用,以點的突破帶動全面提質。
  聚焦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長沙盤活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壯薄弱村“筋骨”,鼓村集體“腰包”。“只有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產業振興才能找到著力點,人才振興才能找到新平臺,村級組織才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辦事。”激活農村資源要素,農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土地合作型、資源開發型、物業經營型、鄉村服務型等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新業態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

  “農”墨重彩
  交出“三農”高質量發展精彩答卷

  “農”墨重彩,繪就新畫卷,廣袤的農村大地,長沙交出“三農”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金秋十月,希望的田野,捷報頻傳,喜訊不斷——
  農業更強!2019年,長沙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80.17億元,比上年增長3.4%。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2373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2家、家庭農場2972家、種養大戶12886家。
  農村更美!治廁、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風“五治”並舉,農村人居環境升級換代,今年長沙預計完成無害化廁所改造21.2萬戶,全市無害化廁所普及率將達到90%;將實現行政村垃圾分類減量全覆蓋;20個小微水體管護示範片區將脫穎而出……
  農民更富! 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9元,比上年增長8.8%;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8元。
  這份答卷裡,有貧困戶的笑臉。“我教會他們做,他們一起來做,能賺到錢,也算是我為鄉鄰脫貧增收做點事!”從建檔立卡貧困戶逆襲成致富能人,“湖南最美扶貧人物”李忠國將油紙傘賣出國門,帶動5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產業富農,貧困戶嚐到甜頭。

  這份答卷裡,有種糧大戶的豐收。“農機幫忙,省心省力;有魚有稻,豐收在望!”“全國百強機手”張日紅能輕鬆駕馭耕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農機,是出了名的種田好手,400畝水稻全程機械化。科技興農,致富能人看到奔頭。
  這份答卷裡,有家門口的改頭換面。“溝渠塘壩大變樣,水質好了,房前屋後更清爽。”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湘江村村民侯曉春打心眼裡高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手筆,一個個美麗鄉村脫胎換骨,朝著“潔、淨、美”精彩蝶變。“五治”帶來新變化,農大姐更有勁頭。
  搭乘鄉村振興“順風車”,長沙老鄉奔向全面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