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知乎有一個熱帖:為什麼很多「神童」長大後反而不那麼優秀?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一個高讚的回答道出了真相:特殊語境下的「神童」是在某個很小的年紀,認識多少漢字、會背多少古詩……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我們常說的「神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神童」,而是特殊語境下對兒童片面的定義。這樣的「神童」,大多有相似的特點:超前的學習,不錯的記憶力。

超前的學習,讓這些孩子比同齡人更早接觸簡單的知識;不錯的記憶力,讓他們記住了更多東西,看起來比同齡人「更聰明」。

然而,這種由超前學習產生的優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減。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十分常見。這也導致了有些孩子小時候很出色,長大後反而不那麼優秀了。

01有多少孩子,小時候「被優秀」了

很多時候,「優秀」是父母或者其他成人給孩子貼的標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閨蜜的女兒甜甜一年級時就在培訓機構學習了英語,而學校是三年級才開始有英語課程的。

與其他沒有學過英語的孩子相比,甜甜更早接觸英語,她能熟練地用英語數數,從1數到100。閨蜜對女兒用英語數數的“技能”感到很驕傲,每次跟朋友說起孩子的學習情況,都會讓多多當眾“表演”數數。

用英語數數雖然不難,但是沒有學過的孩子,可能到了四五年級也無法從1數到100。大家看到甜甜的“表演”,總是會豎起大拇指誇她好厲害、好聰明。但其實,等年齡再大一點,每個孩子都會數,甜甜與其他孩子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小了。

之前,有位網友曾經在網上吐槽所謂的「神童」,他是這樣說的:“上了小學,別的孩子50都數不到,老師要求你自己在那裡顯擺;小時候的作文段子經常拿來當範文當眾閱讀;課外書一大堆,自然社會小知識一抓一大把;知道中國多少個省,每個省會在哪;知道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地圖啥形狀。”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仔細一想,我們平時說的「優秀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不就是這樣的嗎?這些孩子比同齡人更早學習知識,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紀的他們會背古詩、說英語、數數……

但這樣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孩子嗎?不一定。

我們容易因為孩子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現,而把孩子定義為「優秀」、「聰明」。但這種定義往往是片面、不客觀的。

很多孩子在無形中「被優秀」了,隨著年齡的增大,曾經的差距被縮小。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小時候看起來「優秀」,長大後卻一般。

02只重成績不重能力,難以培養優秀的孩子

父母都很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若只關注學習成績而不重視能力,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高分低能”就是隻重成績不重能力的典型代表。

魏永康的事,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

  • 2、3個月大時,母親就教他識字;
  • 2歲時,他已經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時已經學完了初中課程;
  • 8歲進入縣重點中學,13歲考入湘潭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小時候的魏永康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少年”,在學習方面也足夠努力。可在2003年,研三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為何曾經的“天才少年”,會被學校勸退呢?

這得從魏永康母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觀念說起。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為了讓兒子專心讀書,母親包攬了所有家務。為了不耽誤兒子看書的時間,母親幫兒子洗臉、洗澡,到了高中還給兒子餵飯,好讓他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哪怕上了大學,母親還一直待在兒子身邊,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到北京讀書後,母親不再陪讀。魏永康無法適應沒有母親照料的生活,生活無法自理、無法與同學正常社交,而他的知識結構也不適應學校的研究模式,所以被學校退學。

學習成績對一個孩子來說,確實非常重要。成績好的孩子,在上大學、找工作的時候,有更多選擇。但學習成績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孩子的能力,才是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個學習成績好,但能力差的孩子,就像是一個單條腿走路的人,單條腿再壯實,也沒有兩條腿走得快、走得穩。

03小時候太順,不利於抗挫能力的培養

現在,很多家長會刻意讓孩子“吃苦”,因為抗挫能力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抗挫能力強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不乏站起來的勇氣;而抗挫能力弱的孩子,很可能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

英國有一個系列的紀錄片,叫《人生七年》。

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拍攝第一部,採訪了來自不同階級的14名7歲孩子。此後,每隔七年,導演會重新採訪一遍這些人,看看他們在過去七年中的變化。其中有個叫尼爾的人,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在第一部紀錄片中,7歲的尼爾能說會道,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尼爾出生於一箇中產家庭,從小接受很好的教育。小時候的他,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在第三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尼爾遇到了一個挫折,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潦倒的生活。尼爾申請牛津大學失敗,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阿伯丁大學,但他只上了一個學期就輟學了。

輟學後,他在工地做臨時工人,長期靠社會保障金生活。到了35歲,他還住在救濟房、領著救濟金。

在第三部紀錄片中,21歲的尼爾總結了自己的失敗原因:我沒有克服足夠的障礙來使自己堅強。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失敗。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重頭再來,抗挫能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小時候優秀的孩子,在別人的誇讚中長大,難以避免地形成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知,甚至還有人會變得驕傲自大。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走得太順,缺少挫折體驗,這不利於他們抗挫能力的培養。長大後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便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04刻苦練習、持續精進,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他小時候才華過人,但長大後卻“泯然眾人矣”。小時候有天賦的孩子,長大後是繼續優秀還是變得平庸,這完全取決於後天的努力程度。

朗朗是個家喻戶曉的鋼琴家,小時候就有過人的音樂天賦:

  • 不到1歲,就能哼《大海啊我的故鄉》;
  • 2歲半時,能自己把《貓和老鼠》的主旋律彈出來;
  • 5歲時,獲得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比賽第一名;
  • 7歲時,獲得瀋陽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
  • 12歲,獲得德國埃特林根第四屆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甲組冠軍;
  • 13歲,獲得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金獎;
  • ……

朗朗的成功離不開他的音樂天賦,更離不開他的刻苦練習。網上流傳著一份朗朗7歲時的練琴時間表,每天練琴的時間近6小時。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而朗朗自己也曾在綜藝節目《青春環遊記2》中表示,自己連續30年每天練琴8小時。到了現在,他也保持每天2小時的練琴時間。

對於練琴,朗朗是這樣說的:“音樂,不管你是誰,哪怕你是神,如果不練也不行,要將手和腦連在一起才能彈好。昨天彈得再好,和今天沒有任何關係;今天彈得再好,和明天也沒有任何關係。

深以為然。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不管是音樂還是其它任何領域,哪怕你有著再高的天賦、再豐富的經驗,不練習肯定不行。其實,不少孩子小時候都有過人的天賦,有著比別人更高的起點。

天賦決定了起點,刻苦練習、持續精進才能決定一個人最後能走得多遠。小時候,讓孩子優秀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這份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