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了8萬塊後發現:當個普通人,挺好的

蔡康永說,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書,那你永遠只能知道已經知道的事情。今年無論職場、副業、投資,我都嘗試了些新東西,有驚喜也踩過坑。

品嚐到的滋味多了,看待事情的角度確實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

不得不說,到某個階段你會發現,很多邏輯逐漸融為一體,指向同一個大方向。而它們是很底層的存在,屬於基本面範疇。

盤子不穩,上面不管蓋房蓋樓都有搖搖欲墜的危險;盤子堅固,你無論做什麼都不至於太難看。我們大多是普通工薪族,是普通投資者,與其追求光怪陸離,不如走長線投資來得更簡單有效。

今天聊聊在我眼中,長線投資的4個邏輯。

01

只賺快錢,很可能一葉障目

你有沒發現件挺有意思的事兒:許多人掏心掏肺地說“給錢我就做”、“無所謂,做什麼都行“,但境況幾乎不會有任何改變。

無論找工作抑或理財投資。

比如,去年幣圈造就不少暴富傳奇,如熾熱酵母刺激著人們的慾望。可誰曾想,當初有多風光,如今就有多悲愴。

我一朋友買了幾十枚連名字都記不清的山寨幣,一月不到就蒸發了8萬多元,簽名不知何時改成“人間不值得,做好平凡人”。

再比如,今年證券環境大家也都看到了,稍有回暖苗頭的股票一回頭又跌成狗。這種時候研究操盤技巧的意義微乎其微。抓緊行業龍頭,趁泡沫褪去、尚處低位時持續買入,你就已經很優秀了。

快錢和橫財,都很難留住。

過去的45年裡,美國股市的回報率大約是7%,累計到今天,大約漲了20多倍。但是,如果你錯過了股市增長最快的25天,你的投資回報就少了一半,每年只有3.5%。

問題來了,那25天是什麼時候?沒人知道。

只有長期守候的人才可能捕捉到幸運的蝴蝶。

前幾天有位小夥伴問,現在什麼基金最適合定投?細問之下,她近半年已經換了5只基金。一虧就跑,跑了再換,聽得我胸口一陣疼。

實際上,一個有效的定投策略足矣,選一兩隻沒那麼趨同走勢的指數,或再配上看好的行業基,就能贏60%以上的人你信不信?

比你買十幾只股票、每天盯著潮起潮落要穩妥得多的多的多。

任何事情都需看性價比的。花費的時間、承受的風險、消耗的精力,都是看不見的成本。

02

儘可能規模化

前幾天微商朋友小木說,他得知他的貨源商利潤率時嚇了一跳——不到1%。也就是說,銷售100元商品,貨源公司收入只有幾毛錢,而把大部分利潤分給一二級代理。

可僅一年時間,他們就將創收做到近兩億。

原因倒也簡單,首先,他們貨品質量沒問題;其次,由於利潤空間高,吸引了大量自帶用戶資源的代理商;再次,代理商又快速裂變分銷商。

短短時間,聯接了上千萬的潛在客戶。一旦形成規模效應,點滴之水匯聚成海。

再說個更常見的例子。

你線下講課,滿打滿算一個班50人,講課時間2-3小時。可假如你把課程錄製好放到線上銷售,很容易藉著互聯網的傳播力量,讓成千上萬人獲取你的課程,且上不封頂。

規模擴大後,固定成本不變而收入快速增長,分攤到單個產品中的個人成本日趨減少,盈利就越多。

所以,多找有“規模化”潛力的事情發力,往往能翹起更大的發展空間。

03

找到長板,就是找到長線

經常看到有人問:

我做行業A好還是行業B好?

繼續打工穩妥還是創業有前途?

體制內好還是體制外更精彩?

留在二三線城市好還是去一線大城市打拼?

坦白講,我早些年還能挺篤定地1234給出個答案,後來認為,能給出答案的都是瞎掰呀。

有些人適合做互聯網,有些人適合做工程項目;有些人適合打工,有些人適合創業;有些人適合大城市,有些人適合二三線城市。

所謂“好不好”,一看適不適合,二看能否順著你的長板走。

世界上不存在“只要…就…”的邏輯,不是誰往美顏模板一套就能成為標準化winner。

虧了8萬塊後發現:當個普通人,挺好的

大家知道,我聊過一位讓我特別感慨的UI同事,辭職後開了4家餐館,最近又開了第5家:嘗試新品農家菜,包裝成“輕餐飲”小店。

他做餐飲真的是有一定天賦,想法通透,眼光很準,外加幹勁十足,比起他不溫不火做員工時期簡直天壤之別。

類似例子其實不在少數。

賺錢方式千萬種,一定要先找到符合你長板的那2-3種,別一不留神被市面上眼花繚亂的“成功模板”帶偏跑溝裡。

04

把賺錢當修行,而非結果

這話聽著裝逼指數5顆星,尤其從我這種小小上班族口裡說出,散發著濃郁的“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味道。

我想說的是,恰恰因為凡人你我,揪著賬戶看數字的意義真的不大。

我們從小習慣比分數、比工資、比房價、比KPI,熱愛用數字定義成功,因此當你看到同齡人套現15億時,才如此惶恐感覺被拋棄。

咳,大可不必啊。

這就像有陣子“掙多少錢能財務自由”這話題非常火爆一樣,哪有答案?無論你賺多少,都只是新的起點而非終點。

你回憶一下,有哪些明顯已財務自由的人每天過著鍍著玫瑰金、鑲嵌藍寶石般的生活?沒有吧?

當個普通人,不可恥。

我們賺錢,不是人人必須殺紅眼博個“財務自由”的標籤加持;

我們生活,不是非得“30歲前有車有房、出任ceo迎娶白富美”;

我們創業,不是為了某天敲鐘上市,出現在財經版首頁頭條;

我們定目標,也不是一定要先賺1個億。

永遠有人比你賺得多,永遠有你比賺得少,大部分人都夾在自己朋友圈的中間位置。與其和別人較勁,不如在自個兒的路上多種兩棵樹,多撒歡兒蹦躂。

你今年比去年做得好些,有些新想法和新收穫,這同樣很成功啊。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不是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