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商業大佬離世,30年前曾激戰五大國企,失敗後隱退22年


文|鄭遠遠

編輯|財富課代表


上世紀90年代曾經在鄭州掀起商戰的商業大佬王遂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9月15日,前亞細亞總經理、中原商戰的代表性人物王遂舟在上海開會時,因突發疾病離世,享年62歲,令人扼腕。


62歲商業大佬離世,30年前曾激戰五大國企,失敗後隱退22年


回憶中的亞細亞

1989年5月6日,鄭州二七廣場一座新型的商場悄然崛起------亞細亞商場,從此,一場河南的商界大戰由此展開,瞬時間,也讓這場戰役的主角------時任亞細亞總經理的王遂舟在近現代商業史上被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亞細亞屬於股份有限公司,處在國字號的包圍中,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它竟然成為了鄭州商圈令人忌憚的“對手”。正如當地另一家百貨商場紫荊山百貨大樓的石志剛曾對河南當地媒體回憶的那樣:“雖然當時亞細亞在一片國字號江山下誕生,凸顯另類,但在它開業之初,我們並沒有把它放在眼裡,因為當時的我們太強了。”


亞細亞曾是“亞洲”這個英文單詞(Aisa)的音譯,意思是太陽昇起的地方。鄭州亞細亞商場的LOGO,也被設計成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因為“出身”,又被稱為“野太陽”。可這輪冉冉升起的“太陽”所散發出的“野性”足以掀起一場風起雲湧的商戰之史。


當時的亞細亞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的東南角,是一家批零兼營的綜合性現代化商場,商場內配有觀景中臺、琴臺、旋轉樓梯,自動扶梯、貨運電梯、辦公電梯及中央空調。其中經營著針織、鞋帽、化妝品、日用百貨、家用電器、工藝飾品、文體用品、兒童用品等4000多個品種。一直以獨具服務意識的商業模式在業內聞名。甚至那個時候一句“星期天去哪裡,鄭州亞細亞”的廣告詞一度在業內風行,影響著大眾的消費情結。


熱情的亞細亞員工和令人舒適的環境讓不少前去亞細亞消費或只是有所耳聞的顧客感受到了自己真的是“上帝”。讓很多消費者把這裡當成了追趕潮流的必去場所。營業員身著統一服裝,都講普通話,見到顧客先鞠躬後問好,從不說一個“不”字。要知道在80年代末,國營商場還佔據大部分的市場,加之當時商品還不是特別的充裕,不少商家的服務理念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顧客買單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

62歲商業大佬離世,30年前曾激戰五大國企,失敗後隱退22年

可是亞細亞商場卻在短短的時間內不斷在中國的商業領域創造著令人目不暇接的“第一”:第一個設立商場迎賓小姐、電梯小姐;第一個做晨操、舉行升旗儀式;第一個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據悉,當時亞細亞在開業的時候櫃檯上就有九成的貨物被搶購,最後甚至不得不提前停止當天的營業,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亞細亞,應該滿足了顧客對美好購物體驗的一切幻想。

62歲商業大佬離世,30年前曾激戰五大國企,失敗後隱退22年


2003年,期刊《人力資源》刊載的一篇解碼亞細亞管理模式的論文中提到,1990年,亞細亞商場的營業額為1.86億元,一躍而成為全國大型商場的第35位,是上升速度最快的商場。而此後的三年時間,亞細亞的營業額每年均以30%的速度遞增。


那一年,王健林剛剛從大連的棚戶區改造中撈到第一桶金,黃光裕的國美電器剛剛在直營領域中嶄露頭角,與他們同期的是,馬雲正在杭州的校園裡講授英語,馬化騰方才是深圳大學大二的學生。


1992年1月,紀錄片《商戰》在中央臺播放,震動全國,亞細亞的主人——王遂舟的名聲也登上頂峰:在全國商界空缺明星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鄭州亞細亞當仁不讓地補上了這個位置,聲名大噪,不少業內人士前往爭相學習其經營方式。


然而這樣的亞細亞卻並不是“一枝獨秀"的,當時同為競爭者的紫荊山百貨、鄭州百貨大樓、商城大廈、商業大廈、鄭州華聯商廈作為國字號招牌,感受到了市場競爭的深深壓力,原本在二七商圈“各領風騷”的五大商場開始了“團結一致”的“對敵”行為"。


王遂舟曾在今年6月發表的一篇回憶錄中提到,1990年,五大商場抱團取暖,一方面警告各成員單位和供貨單位,不要與“這樣的單位發生業務來往”,一方面和亞細亞商場打起了價格戰。亞細亞也“毫不示弱”。面對五大商場的“圍堵”,亞細亞選擇調價。只要發現有同類型的商品其他對手所賣的價格低,就馬上進行調價。而另外五家商場也紛紛加入其中,比價低讓另外五家商場和亞細亞商場變得“面紅耳赤”。從單一商品到所有商品的比價,令人嘆息。


1992年6月,國務院五個部門發佈了《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標誌著始於1984年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而亞細亞商場也在此情勢之下,在1993年10月,以鄭州亞細亞為基礎,擴股成立了“鄭州亞細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同時也在1993年後的四年時間裡,亞細亞先後開出了15家大型連鎖百貨分店,平均每4個月一家。其中,河南省內6家,以“亞細亞”命名,省外9家則命名為“仟村百貨”。信心滿滿的王遂舟還宣稱,2000年以前要在全國開設125家連鎖百貨商場,年銷售額達到500億,排名商業第一。可是隨之而來的威力也就此埋下。


當時的亞細亞在高速擴張的過程中人才達到的短缺程度較高,據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曾擔任亞細亞營銷培訓主講教師史璞曾在大型財經紀錄片中舉了個例子:今天亞細亞員工可能在這個商場是一個部門經理,那邊開了一個商場,他到那就要任商場的副總經理。今天在亞細亞可能是一個班組長,那個商場開業的時候可能就變成部門經理。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業內流傳的一份資料顯示,在亞細亞集團公司內部,董事會一直處於癱瘓狀態。亞細亞集團公司的註冊日期是1993年10月,但直到1995年6月才最後確立。在近兩年的時間裡,集團公司決策層一直處於不斷演變的狀態之中,沒有按章程規範化運作,董事會從未召集董事們就重大決策進行過表決,凡事都由總經理王遂舟一人拍板。董事會形同虛設。


1996年2月9日,廣州仟村百貨開業,可相比當年的火爆場面,此次開業,圍觀的只有數百人,人氣大大減小。


過高的運營成本和銀行貸款緊縮開始發揮作用,從1996年11月開始,亞細亞在各地的門店以四個月一家的速度接連倒閉。


1997年,亞細亞大門被其供貨的廠家代表圍堵,要求其清償貨款。


從1998年開始,鄭州“二七廣場”開始漸漸“低調”,不再有震動全國的事件產生。亞細亞商標被拍賣,老牌國企商城大廈、商業大廈等商場被改制,以及金博大、丹尼斯等當地商業“新角色”的興起和外資企業的進入,當年的“中原商戰”反而成為了一個城市的歷史商業文化的典型案例,也在此基礎上催發了許多新產業不斷髮展與繁榮。


2001年10月14日,鄭州亞細亞五彩購物廣場被河南建業住宅集團有限公司以2.3億元買下了整體產權,而亞細亞的傳奇故事就此擱筆。


抱病辭職後隱退20餘年

財經專欄作家吳曉波這樣評價王遂舟:在全國商業暮氣沉沉之際,亞細亞以清新的形象和服務,對沿襲數十年的商場經營模式進行了一次革命性的顛覆。王遂舟提出的諸多服務理念、做法,就此而言,王遂舟的確是一個罕見的、天賦極高的商界奇才。


從開始的高起,王遂舟帶領的亞細亞商場走出了“學神”的步伐,進步可以說是突飛猛進,誰也沒有想到它能掀起中原商戰。


1990年,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股份制的亞細亞作為“無主管單位”,根本不在正規的商貿系統之內,也沒有正常的供貨渠道。這逼迫王遂舟不得不採取強硬手段,力爭到底。


王遂舟曾經向手下人說過一句話:“我們就是要與眾不同!不管別人怎麼攻擊我們這一點,不管別人怎麼千方百計地想磨平我們的稜角,亞細亞絕不退讓。因為只有與眾不同,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和議論;越議論,亞細亞就越出名;越出名,別人就越想來看看稀罕,想來買我們的商品。”


誠然,過度推廣“與眾不同”的代價是大的,王遂舟不斷把“線”放長,多家分公司不斷成立,可是當時的亞細亞自有資本總額不過4000萬元,鄭州亞細亞商場年利潤僅1000多萬元,而整個“亞細亞軍團”卻進行著一場投資將近20億元的超級大擴張。


1997年3月隨著王遂舟的抱病辭職,不久亞細亞也成為了中原商戰之中的歷史標誌商業典例,兩者皆匆匆退居幕後。


據天眼查顯示,截止目前,王遂舟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企業有4家,均已吊銷營業執照,這4家公司中,成立最晚的一家是1997年8月。而王遂舟在離開亞細亞之後的20多年間究竟身在何處,始終是一個謎團。


有傳聞稱,離開亞細亞後的王遂舟,開過服裝店、賣過二手車、當過搬運工,以此艱難求生。可是當時的王瑞舟依然是商界的“香餑餑”,不少人投出了“橄欖枝”,他卻選擇沉澱,沒有接受出山。


在外界公開信息中,2010年,王遂舟又一次創業了,在上海創辦了和佑老齡實業投資有限公司,進軍養老產業,曾有新聞稿將其身份列為董事長。但據天眼查顯示,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系陳秀玲,現任董事長系王子維,並未出現王遂舟的名字。


王遂舟曾說過,做養老產業,自己要“破四舊”、“立四新”。“不能靠養兒防老,而要靠自己養老;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要給兒女;要把自己的存款放到自己口袋裡,不要留給兒女;要有目的地活著,有目的地養老,自己規劃自己的未來,不要50歲、60歲就把自己變成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