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唱京剧,如临摹碑帖,或是赝品或是高仿?


学唱京剧,如临摹碑帖,或是赝品或是高仿?

迟小秋《玉堂春》


对于一个戏迷来说,学唱京剧,从何入手?

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名家唱段开始的。老时候是"留学生",跟着留声机唱,现在是"手机大学"的学生,跟着手机中的唱段一字一句地学。

我原来以为,模仿是戏迷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但是前段时间读王佩瑜的新书《台上见》,其中一个篇章里,很认真地写到了,专业戏曲演员学戏过程中,模仿同样非常重要。

她的意思是说,戏曲演员从艺之初,接受的是 "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师傅说,徒弟听,跟着师傅的一招一式,师傅怎么说,徒弟怎么做,模仿师傅的举手投足。

可以说,模仿是学习京剧的第一步,大量的模仿,也就是基本功的积累,没有三年五载的模仿训练,不可能在台上立身。等模仿积累由量变到达质变,就超越了模仿,推倒了前人,最终成为了可以开宗立派的角儿。

模仿是专业演员的第一步,对于戏迷和票友来说,模仿几乎可以是学习的全部了。

戏迷或者说票友们,没什么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大部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老师的指导,能学习的渠道, 就是"手机大学"了。

学习的方法,只有一个,不厌其烦地听,反复地学唱,千锤百炼地模仿。

对于一个业余学戏者来说,大师的原唱,永远有听不完的知识,每次都有新的知识点等待学习。具体一个唱段要听多少次,学唱多少遍才能唱成个样子,答案是永无止境。

我学唱《荒山泪》"夜织"唱段,播放器上的播放次数将近500次,这还只是一个播放器的量,另外一个播放器的播放量未计算。

在这种模仿式的学习中,怎么开口,怎么吐气,怎么咬字,怎么归韵,怎么拖腔,声音的轻重缓急,气息的推送控制,我们有样学样,跟着大师们的原唱照猫画虎,练得多了,有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好像这些唱段的学习,就象是在描摹字帖。

大师们的原唱,当然就是正版的碑帖,我们要做的,就像是小学生在田格本上写生字一样,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学习大师的一笔一划。

最能体现这种临摹式的学习特性的,是我们在使用全民K歌的伴奏系统的时候,假如你录音的时候,选择的录音模式是"智能"模式,你就需要在演唱上高度贴合原唱,板眼要精准,节奏要精准,连一声一字的力度都要和原唱接近,否则在这个"智能"模式下,原唱的声音就会浮现出来,你的声音就不能完全盖住原唱者。

也就是说,在智能模式下,你的声音无论从节奏还是板眼还是力度都要和原唱完全重合,你必须让你的声音严丝合缝地扣到伴奏上,才能完美压住原唱的声音,录音才能成功。

其实行腔的艺术,和书法家运笔行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您开嗓子,嗓子开好了,没有毛刺了,高音上去了,韵白也念顺溜了,这时候,就相当于您打开了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平展好,压上镇纸。

您运气起势准备开唱了,相当于您的毛笔也举起来了。

演唱中,您的气息托举着您的声线,就好比是写字时,你的手腕蓄足了力道,来承接龙飞凤舞的使命。

您"别四呼" "审五音""正四声",说明你对于唱腔的字、声、韵、口型都精确到位,你的唱腔的框架搭建好了;这代表着你手下的这支毛笔,可以一笔一划都力透纸背,如铁画银钩。

声、字、气都准备好了,然后是韵。字韵,腔韵,就是艺术家声腔的别具一格的魅力, 韵味就是唱腔的灵魂,它决定了你是梅兰芳,还是程砚秋。

韵味就如同书法家笔走龙蛇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他决定了你是王羲之还是赵孟頫。

韵味就是艺术家的灵魂,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舍我其谁。

如果你是专业演员,你能唱出自己独特的韵味,你就成了大家了。

如果您是票友,你能唱出大腕儿的韵味,那您就成了票友中的大腕儿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票友学习唱戏,就有点像是书法的临帖了,我们练习完成后的作品,其实就是仿制品,模仿的不好,就是漏洞百出的赝品,如果模仿的地道,让人真假难辨,那就是高仿了。

戏友们,您是赝品,还是高仿呢?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