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最近一段聊天截图,在家长朋友圈刷屏。一位家长发现,老师发在家长群的视频里没有她的孩子,和老师沟通才知道,自己孩子总是抢小朋友东西,而且道理讲不通。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同时,评论区里也炸了锅:


“总打别人的孩子,就得单独隔离。”


“这就是从小被宠坏了,自私。”


看到这些评论,我不由为孩子感到心疼。因为一件事情就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公平吗?


理查德·泰普勒曾说:“没有心怀恶意的孩子,只有心怀乐意的行为;没有自私的孩子,只有自私的动作。”


对话里老师说的好:“孩子是心理成长引导比较弱。”

心理成长引导弱的孩子,势必会用行为的强势来弥补,而孩子在行为上的强势和独断专行,就会导致跟其他人相处困难,不合群。


如果此时家长只知道给孩子贴标签,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不合群,而不是耐心探究其中原因,孩子一生就会断定自己是个自私的人,是个不合群的人,从而影响一生的人际交往。


因此,身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融入群里,成为一个有好人缘的人。

1.心理成长引导弱的孩子,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超级育儿师》中有个4岁的孩子桐桐,凡事不合心意就用暴力解决。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在幼儿园,看到想要的玩具,直接上手抢。

集体活动时,从来没有先后顺序,一旦被挡道,直接推倒面前小朋友。

更可怕的是,伤害了别人之后他从不道歉,因为他从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一位育儿专家曾说,凡事都以“我”为先,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意识,此时“打”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孩子眼里,这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专家同时指出,如果这种“打”的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孩子只会强化这种行为。

桐桐是伤害别人,《baby大讲堂》中另一个4岁孩子,佳佳,她是伤害自己。

每当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时候,佳佳都会独自跑到一边玩。

玩的方式则是自己摔跤,或是制造噪音。

她用另一种暴力的方式,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不论是对他人暴力,还是对自己暴力,都是“我”的意识太强,忽略别人的感受。

而这种能“推己及人”的意识,是需要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期,家长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形成的。

引导不好,心里只有“我”,引导好,我眼中也有他人。


2. 心理成长引导弱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弱

心理成长引导弱的孩子,通常不善于用语言表达。

著名教育学家蒙特利梭曾说:“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孩子,与人交往能力也差”

我家小区有个5岁的小女孩,特别不爱说话,唯一说的就是:“爷爷,那个那个。”

说这话的时候,通常是她想要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此时,她爷爷就会上前询问小朋友能不能换着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小女孩也从不说谢谢。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小女孩则会放声大哭,甚至会哭到喘不上气。

在我看来,小女孩正用她哭的方式,代替语言,表达自己的强烈需求。

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哭喊和精神紧张都是他们获取特权的手段。”

因此,家长面对孩子的哭喊没有及时发现原因,不进行恰当的心理引导,孩子则会默认哭喊就是交流手段,这样势必导致孩子不合群。

而不合群的孩子,语言锻炼的机会会更少,这样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干脆不表达。

不表达的孩子,通常一生都活在压抑中。


3.心理引导好的孩子,更容易和他人融洽相处

电影《奇迹男孩》里的奥吉因为天生面部缺陷,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

但他的父母给坚持给他非常好的心理引导。他的母亲经常对他说:“你天生与众不同,不会淹没在人群中。”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他的父亲教导他:“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印记,但它们不丑陋,因为它们是地图,记录了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在何处。”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父母的教导,让他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存在的意义,以及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正是这种健康的心理引导,让奥吉可以原谅那些嘲讽他的人,甚至是帮助他们。

当奥吉的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举动感染到周围人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很多朋友。

《论语》中有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奥吉正是有着这种,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心理,才会很快融入群体。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父母正确的心理引导。

因此,父母给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是开启孩子融入集体大门的钥匙。是孩子一生能够有好人缘,有贵人帮助的关键助力。


4.如何正确进行心理成长引导

心理学教授,玛丽·泰勒曾说:“孩子是小小心理学家,他会逐渐意识到别人跟自己有一样的各种想法,而且能总结出人类心理的规律,这就是孩子心理理论能力。”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暴力表达,哭来表达的孩子,应当做的是正确培养他们的心理理论能力。

01. 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感

研究发现,假如母亲跟孩子说话时,经常引导他表达愿望,描述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会更强,则会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需求。

同时,父母也需要改变自己言语表达方式。

《育儿大作战》中,育儿师就让家长用具体言语,比如“把橘子端给小朋友。”而不是“和小朋友分享”,这样抽象的词语,来引导孩子交朋友。

孩子不合群被幼儿园劝退:孩子不懂表达,家长不会引导

果然,很不合群,不善表达的孩子,把橘子端给了小朋友,开启了交友之门。

因此,家长应多教孩子一些表达情绪的词语,同时把自己的语言简单化,儿童化,让孩子真正理解。

02. 和孩子玩假装游戏

一本心理学著作曾提到,有假象同伴的儿童,更懂人心,也就是更善于猜测别的心思,感受和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一般小女孩更善解人意,因为她们经常玩过家家游戏,她们心理理论能力更强。

过家家就是一种假装游戏,孩子假装自己是妈妈,需要做饭,照顾宝宝。

孩子在游戏中会更理解妈妈的辛苦,也会猜测宝宝有什么需求。

同时,假装游戏,还是很好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因为,不同角色需要相应的对白,而对白一定是孩子根据那个“别人”想出来的。

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玩假装游戏,更要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表情或者语言表述,猜测和理解自己的状况,从而锻炼孩子心理理论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03. 停止过度代劳

父母过度代劳的结果就是,孩子指一指,就可以拿到想要的东西。孩子一哭,就可以出门玩耍。

就好像上面5岁小女孩,她指一指,爷爷就会帮她跟别人交流;她一哭,就能满足要求,她当然不需要运用语言,不需要理解他人。

这就是为什么通常二宝会比大宝更会说话,惹人喜欢。因为大宝不会帮二宝代劳,二宝必须通过察言观色,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才能从大宝那得到他想要的。

因此,只有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自己主动去交流,才能真正锻炼孩子心理理论能力,解决孩子不合群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如何不用暴力和哭的方式表达自我意识,需要家长言语的恰当引导。

如何理解他人,锻炼心理理论能力,从而获得好人缘,需要家长耐心陪伴,不要过度代劳。

借用《奇迹男孩》里奥吉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了解别人的想法,就会知道,没有人是普通的。每个人都值得大家站起来为他鼓掌一次。”

只有家长正确的心理成长引导,孩子才能顺利开启交友之门,这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