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红楼梦》一书,把贾家从一个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发展到 “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过程,不厌其烦地细细写来,用唯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了读者。

一直以来,对贾家的衰败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今天,我也不揣冒昧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开篇,有一首类似于曲艺当中定场诗性质的诗词,内容时:


“一局输赢料不真,

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

需问傍观冷眼人。”

脂砚斋评认为:“只此一诗便妙极!”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盘棋已经下了很久了,有多久呢?香炉里的已经燃尽,茶水喝的都没味了,但是棋盘上最后的输赢还没有确定。其实外行看不明白,但是在内行看来胜负输赢已然有了结局。

脂砚斋在这首诗的旁边批注道:“故用冷子兴演说。”

这个冷子兴就是棋盘旁边的那个冷眼旁观人。冷子兴距离贾家这个“棋盘”很近吗?答曰:很近。冷子兴可以说对贾家了如指掌。

因为他是贾政之妻宝玉母亲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女婿。王夫人身处贾家的权力中心,周瑞家的可以说就是贾家内政中心人物的帮手。

所以,冷子兴对贾家的分析材料来源真实可靠,所以评论一针见血,得出的结论非常凌厉。但是,如果不认真思考的的话,冷子兴所提出的结论就会从眼底溜走了。

正是在这第二回,作者借冷子兴之口道出了贾家衰败的真实原因。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对这句话,脂砚斋批道:“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这就是定场诗中所说的“香销茶尽尚逡巡”,贾家已经到了末世挣扎阶段。

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

这句写的就是,不明就里的人的感受:“一局输赢料不真”。不是人人都有透过现象看看本质的本领。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脂砚斋对“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这句,下的注脚是:“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既然是大病,那么距离呜呼哀哉也就不远了,基本上只是挨时间了。

实际上,冷子兴的这段话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仔细阅读这番话,我们基本就可以找到贾家致病的原因。一是“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二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讨论。

《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你就说:贾家人多不多


一、“生齿日繁,事务日盛”造成贾家“致病”的哲学依据

在《道德经》第22章中开篇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句是对宇宙规律、社会规律经典性的总结,告诉我们宇宙、社会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发展的。

如果想要保全完整,那就必须谦虚低调;如果想得到正直,那首先学会弯曲;当成为空的,就会被注满;当成为陈旧必定会被更新;当拥有的很少,就会不断地获得,但当拥有的很多时,那就一定会带来混乱和迷惑。因此,得道的人,会坚守这一原则,而成为了天下人的楷模。

就是这样,当拥有很多时,结果一定是混乱和迷惑。

“生齿日繁”就是贾家在繁衍了四五代之后,这时人口已经十分众多,随着家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内部的关系以及各项事务变得也日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一个非常杰出、非常有能力的人来担负起管理责任,通过改进、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体系,来确保家族内部形形色色人员的和谐共处,并最终促进家族的继续昌盛。

但是,贾家实际情况是“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这就是说,贾家没有有效地培养出承担繁荣家族责任的人才,而且一家上下,不管主子还是仆人,没有开创者、更无守成者,“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都游走在酒色、利益、贪婪、享受、爱恨之间,蚕食般耗尽了贾家日渐虚空的财富,致使贾家已经陷入“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境地。

贾家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每个主子所拥有的都超乎想象。比如照顾贾宝玉的丫鬟和婆子就达13人之多,这些伺候他的下人,分工极为细致,烧水的只管烧水、喂鸟的只管喂鸟……而且大丫鬟们都享受着副小姐的待遇。这么多人围着一个人转,致使贾宝玉生活根本不能自理,那么大了系个裤带都要袭人来帮忙,致使袭人发现了贾宝玉的秘密。

贾宝玉所拥有的比他所需要的,要多的多的多,别说他小小年纪不知道如何运用他所拥有的东西,就是一个成人面对无比的丰富,也会有不知如何是好的苦恼。

大家看,宝玉有很多人为他做事情,他应该可以拥有许多的闲暇时光,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贾宝玉是有名的“无事忙”,除了正事,比如刻苦读书,他本来无事可做,但是他对正事不感兴趣,无事可做,不代表不忙碌,他每天都有要做些什么的冲动,或者被别人裹挟着去做些事情,不是做这就是做那,一会儿过生日、一会儿去赏花、一会儿开诗社、一会儿去打醮……忙忙碌碌中最终总是进入不必要的麻煩。

为什么那么容易进入麻烦?因为他有丰富的资源支持他去做些什么。所以,现在有一句话:“贫穷,一直以来是我保持良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经济基础。”虽有调侃的意味,但是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真相。

看宝玉母亲王夫人对他的评价:“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生出许多事来”

,这就是拥有太多的“富贵闲人”的真实写照, 而贾宝玉是贾家一众主子的一个缩影。宝玉一个人就“生出许多事来”,那贾家上下这么多人得生出多少事来。期间的混乱和摩擦,可想而知。

贾家的基本的需要被超乎想象地被满足,他们喝着世界上最纯美的玉液琼浆,吃遍了世上的玉粒金莼,把青山绿水建在家门口,世间最美好的女子触目可及,世上的古籍被搜罗到他们的书房,墙上厨中充斥着名人墨宝,室内摆放着名器重宝,家里蓄养着戏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他们都被深深满足了。

但是他们的欲望却永远无法被满足,因为欲望是无限的,如果不用道德、修养来加以限制,就会忘记自己的基本需求,转而追逐无限的欲望。不加节制的欲望,必然把一个人、一个家族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少则得、多则惑”,此言不虚。

我们可以看出,拥有的太多以及不加节制的欲望,的确是让贾家走向了扫穴犁庭的悲惨结局的关键。


《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二、“生齿日繁,事务日盛”致使“多则惑”的科学依据

在人们的意识中,总是认为“多多益善”,除了“债”和“病”,钱、财富、人口、物质越多越好。但是先哲们为什么却告诉我们“多则惑”呢?

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物理学中一个概念,那就是“熵”,我觉得很能解释为什么“多则惑”这个问题。

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又在不断做着无序运动。“熵”的概念就是衡量一个事物中的粒子做“无序运动的程度”。

粒子在向不同方向运动,碰撞在一起时,粒子本身所携带的能量就会彼此冲抵消耗掉了。

因此,当“熵”值越大是,事物内部越混乱,整个系统就处在有效能量完全耗散的状态。

相反,“熵”值越小,物体内部越表现得井然有序,每个粒子产生的能量都会统一地收纳和释放,这时事物的能量集中程度最高,系统能量最大,有效能量也最大,事物本身也越稳定。


《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即使演员不同,大家一看图片就知道这是贾家的人


如果,我们把贾家看成是一个物体,每一个人相当于这个物体里的一个粒子。当贾家的人口处于合理数量时,基本上每个人的能量都可以被合理利用,从而产生能量聚合效应,处于井然有序的状态,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一旦贾家“生齿日繁”,人们在日益增多的事务中耗散了能量,贾家上下一切都处在杂乱无章之中,覆亡也就成为了必然。

多说两句,有人会说,照着这个“熵”理论,社会总是会人口越来越多,事务会越来越繁杂,单位也势必摊子越铺越大,那都必定“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也太悲催了吧。那么,有没有办法逃过这个厄运呢?

当然有。那就是“分家”,我不懂经济,但是“加盟”这种制度应该应对“生齿日繁,事务日盛”的具体措施。“加盟”这个模式,也向我们呈现出“分家”的具体模样,大家同属一个家族,但是又自负盈亏,自求多福。这样,就没有哪个小家庭躺在家族的大船上享受或惹是生非以致拖累这个家族的现象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坚决反对分家的,让历来的文化人,把分家宣传成了意见有辱门庭的事情,由此还滋生出很多小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诫人们分家是不对的,不分家才是对的、分家让人笑话、分家让人抬不起头来。

前一段时间,我偶然读到关于河南巩义地名的由来。秦代设立巩县,1991年撤销巩县,把巩县和孝义镇合并,设立巩义市。

这个孝义镇为什么被叫做孝义镇呢?原来,在汉魏间,田广、田真、田庆三兄弟遵父遗言,兄弟应同心协力,振兴家业,永不分家。父死后,妯娌不和,只好分家,准备将院内一棵紫荆树截为三段分枝。树闻之焦枯而死。兄弟三人围树痛哭,决议不再分家,紫荆树死而复活。后人取三兄弟遵父遗言谓“孝”,兄弟相爱谓“义”定名孝义。

隔着屏幕,我竟能感受到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的骄傲自豪之情扑面而来,不禁感到反封建的任务还是任重道远啊。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

看来“义”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发展,不“分家”在过去就被定义为“义”,若“分家”就被认定为不义的行为。不义,在社会上还怎么立足?在我国七八十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还在围绕“分家”作文章。

作为诗礼簪缨的贾家更不会犯这个大忌,可能在他们的大脑里连“分家”的想法都没有出现过。

《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三、为什么贾家会出现“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的现象?

家族里,后代子孙一代胜过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家族就会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反之,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逐步走向崩溃。

贾家是借由武功得到荣华富贵,文化底蕴可以说是零,所以对下一代的教育没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没有什么章法可言,简单粗暴地把“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俗语奉为圭臬,致使对后代的教育方法非常单一,就是“打”和羞辱,既不符合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

在《红楼梦》第45回,赖大的母亲因为孙子赖尚荣凭借贾家的力量,谋得一个县令的职务,特意到贾府约饭,她在表达自己教育子孙要知恩图报时,顺嘴褒贬了一下历代贾家长辈管孩子的方法,她说: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像你这紥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贾家历代管孩子就是一个字“打”,从宝玉的爷爷起,管孩子的棍子就没有离手,并且代代相传,基本上是“天天打”。

2、这种暴虐和愤怒是由传递性的,经由父辈的继承,也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孩子成为出气筒,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把自己的孩子当“贼”来对待,这“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

3、赖麽麼评价贾珍管孩子是:“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实际上这是对贾家教育下一代的总体评价,通俗一点说就是管不到点子上,全是由着性子乱管。

4、赖麽麼最后总结道:“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句话说道了根子上,点出了下梁歪的原因是因为“上梁不正”的关键。

“宝玉挨打”是书中的一个精彩情节,被选入中学课本,供中学生们分析学习,是大家熟知的精彩桥段,并且有“红迷”,通过逐字分析,得出宝玉的哥哥贾珠,就是被父亲贾政打死的结论。

同样被长辈打死的还有贾瑞,贾代儒的身份是老师,但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从没有关注过,只会运用蠢人都会的办法“打”。这样暴虐的对待后代,从心理学来说,他本人也是缺爱一族,没有感受过爱的人,心里没有爱,也就给不出爱了。

被父亲打得卧床不起的还有贾琏。而且,贾琏这次被打,还不是贾琏的错。只是因为贾赦让儿子贾琏从石呆子那里抢来他看上的几把有名人字画的扇子。贾琏没办成这件事儿,贾雨村却办成了,贾赦非常不满意,贾琏却当面怼道:“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又帅能力又强的贾琏

看到这句话时,我就对贾琏刮目相看了。我们也可以看出贾琏本质并不坏,还有起码的是非观念,心中还存有善念,在扇子和人命的天平上,他的良知告诉他,人命比那几把扇子不知要贵重多少。

但可惜的是,他却遇到了三观不正,对错不分,价值观极其扭曲的父亲,竟因为这一句话被父亲打得下不来床。在这一点上,贾母对儿子教育的缺失可见一斑,贾赦人性的泯灭,贾母难辞其咎。

贾家父辈践踏孩子尊严,也是代代相传的拿手好戏。我们看贾珍怎么教育儿子贾蓉?

在《红楼梦》第29回,清虚观打醮那一节,有这样的描写:

“贾珍道:“去罢。”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

贾珍对自己的孩子极尽侮辱之能事,让奴仆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啐贾蓉。想一想贾蓉的感受,这直接让他的尊严在他的性格中彻底化为灰烬。我们还可以想到,贾蓉受到这样的待遇,应该是他的生活常态,这种情况,只能促使他活得越来越没有尊严。我们看他在和尤二姐的交往过程中,他唾面自干的令人不齿的场面,令人观之欲呕,他却表现的怡然自得,可以看出他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无耻了。

《红楼梦》中冷子兴的一段话,道出了贾家走向没落的真正原因


现在,我们整个教育都在彻底地反思,对一切过去的说法进行重新的考量和评价。拨乱反正了很多观念。比如,过去认为家庭中的男人应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但是,现在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教育孩子,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和尊严,教子也要在背后

同时,心理研究者在研究少儿心理时,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父母越认为我不行,我就不行给你看!”、“你认为我坏,我就坏给你看!”、“你越认为我笨,我就笨给你看!”……相反,越会尊重自己孩子、相信自己孩子,孩子就会优秀给你看……

在这方面,《红楼梦》中最明显的例子,我认为就是贾琏。人们说,贾琏一点也不祸祸好姑娘。我想,这正是因为经由他的父亲的非人对待,才使得他产生了深深的不配得感,世上最好的最值得珍重的事物,都与他无关,他在心底确认自己是不配拥有的。

所以,他猎取的性对象都是为人所不齿的女性,比如鲍二家的、比如多姑娘(最喜欢沾花惹草——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小厮们都与这媳妇是好友”),比如娶进门的尤二姐(和贾珍父子都有染,而且贾琏尽知)。这几个人的风评如此之差,贾琏一点也不嫌弃。因为,他认定他只配得到这样的人。

在这样的教育对待下,贾家的子孙越来越没有尊严、越来越差、越来越向着他们父辈对他们的负面和恶毒评价滑落。

一代不如一代,贾家是个没有未来的家族。

同时,看薛姨妈对薛蟠的管教。薛蟠人命在身,薛姨妈只是一味地只想着儿子平安,王夫人也未置一词,书中写道:“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从此可窥四大家族的三观已经发生很大偏差,竟然置法律与基本的道德、人情事理于不顾,这样的家族怎么可能继续繁荣下去。

分析到这里,不仅感叹作者看问题的透彻,对问题的症结所在,判断准确。但是,从他通过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所给出的出路来看,他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或者说,他看到贾家已经积重难返,只是给出了一个权宜之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