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 | 施蟄存 從松江走出的大作家

施蟄存是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小說的代表人物。1937年起,他相繼在雲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滬江大學等校任教,1952年調任華東師範大學任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2003年施蟄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施蟄存博學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學創作、古典文學研究、碑帖研究、外國文學翻譯方面成績斐然。

在松江開啟文學創作


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 | 施蟄存 從松江走出的大作家


施蟄存 來源:網絡

松江是上海歷史文化之根,因此有“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之說。施蟄存雖然出生在杭州,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8歲的施蟄存與妹妹施絳年,隨父母從蘇州遷居松江。1922年夏,施蟄存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三中學。學校離他家很近,即現在的松江二中。

施家遷居松江之後定居在松江西司弄中一段,當時是三進共11間房並置有廂樓的獨家院落。小廂樓上,曾是施蟄存、戴望舒、杜衡三人從事文學工作的地方。據說,戴望舒當年在松江施家寫就的成名作《雨巷》中那位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就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

施蟄存在松江一住就是幾十年,直到1932年春,應上海現代書局之聘,放棄在松江一所中學的教職,到上海市區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施蟄存在《雲間語小錄》一書中寫道:“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長,住了三十年,才遷居上海。”

岐山村裡醉心文史


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 | 施蟄存 從松江走出的大作家


岐山村 來源:網絡

從1938年到2003年去世,施蟄存在愚園路岐山村住了65年。現在愚園路江蘇路口設置了附近名人故居的指示圖,其中就有施蟄存故居的介紹。

據說,施蟄存的書齋“北山樓”,實際就是他三樓曬臺上搭建的6平方米小間,這裡收藏了2000多件碑帖拓片。除了書籍資料外,只能放一張小桌子,冬冷夏熱,連客人的坐處都沒有。在簡陋環境中,施蟄存苦中作樂,醉心在文史世界裡。二樓朝南的一間房是施蟄存逝世前居住的地方,既是臥室,也是書房和餐廳。

從1952年起,施蟄存一直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授,華師大離愚園路岐山村只有四站公交車的距離。在華師大,他教書育人,一直工作到退休。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