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件展品见证大运河生生不息

300余件展品见证大运河生生不息

“水蕴篇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暨“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成果展”5月2日在扬州博物馆展开,展出大运河沿线6省19市23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300余件(套)。

我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她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运河纵贯南北,衔接东西,涉及遗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密度之大、时代之久,历史文明价值罕与匹比,对保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明交流发挥了严重效果。2014年6月22日,我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当选世界文明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9年是我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今年5月3日至6日,江苏首届大运河文明旅行博览会(简称“运博会”)将在江苏扬州市举办。本次展出系首届“运博会”项目之一,展览以时代为头绪,分为“吴王夫差筑邗沟--早期大运河”“共禹论功不较多--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贯京杭--京杭大运河”“漪路繁华展风貌--运河人家的美好生活”四个单元。

大运河是活动的文明,以悠长的历史、流淌的才智和深沉的文明底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回忆。据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各个时期、不同门类的文物组合,实证大运河沿线城市丰厚多样的文明交流,叙述运河的开凿对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达和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艺术的影响等,也展示大运河为沿岸城市居民带来的美好生活,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文明土壤。

走进展厅,一片深邃的蓝色包裹住了所有人的视野,展厅也成了一条飞跃不息的运河,展出的文物恰似运河边的珍宝,串起千年历史,流向未来。

“300余件(套)展品时代跨度大、品类多、标准高,既有吴国青铜器,西汉的金银器和玉器、唐代的三彩和长沙窑瓷器,元代青花瓷,明清宫殿瓷器,也有现当代大师制造的各类精美工艺品。”扬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出的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也是外销陶瓷的典型代表,从一个旁边面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明、风俗等内容,与诗歌、绘画、修建等共同组成了唐王朝文明的丰厚旋律。比如,河南巩义窑所产三彩器物就是通过运河很多销往海外,将盛唐文明传达至世界各地。


300余件展品见证大运河生生不息


来自南京博物院的清乾隆黄地青花捧寿龙纹六楞瓶,系首次对外展出。此件黄地青花捧寿龙纹六楞瓶制造于乾隆七年或略晚,正是乾隆盛世宫殿工艺精雕细镂的黄金时期,该作品极为珍罕,实为难得一见的御窑重器。同时,扬州博物馆的清代竹根雕人物搭船,代表了清代扬州竹雕工艺的高水平。记者现场看到,该作品船中设置童、叟、仕女计5人,或谈笑,或划桨,或远眺,皆神形兼备,竹根船置于木雕波涛纹底座上,似正披荆斩棘飞行之中,充溢动感。现场文物专家称,这是一件天然植物形状和人工精心制造的完美结合物。

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宛如一串光芒耀眼的珍珠,熠熠生辉。历经千年的流淌,大运河便当了由古至今的航道交通,昌盛了沿线城市的商贸经济,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土壤。今天,这300余件展品集中亮相就是在印证:大运河沿线城市由此孕育而生的灿烂文明成为运河沿线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以丰厚的、多样的方式凝聚在历朝历代的运河文物上,以独有的、全新的面貌融入现代的工艺作品中,继续不断地谋福华夏儿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