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成为研究性读者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教给学生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本领。应努力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的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去发现和体会,学会对阅读材料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需要资料和信息,而最直接,最方便和资料和信息来源,就是图书馆;网络,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走进图书;网络进行学习,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图书馆及网络知识是我们大脑的延伸和扩展,是我们终身的老师。当你去图书;网络查阅资料时,它将激活你的思维,回答你的疑问。

世界上的知识和智慧都是相通的,不能只盯着一个地方看。要学会在其他的地方,其他的领域寻找灵感——这是运用图书;网络的秘决。学会在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中查找答案,还要学会到与本课题不相关的书籍中去查找答案或者查找那些将引起你的相关思考的答案。我们在运用图书馆资源的时候,首先要熟悉图书馆,来到图书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花一些时间看看馆藏;它的书籍是怎么样分布的,大概有些什么样的书,可通过利用读者目录,了解藏书的种类,数量,每本书的出版地和时间,作者等情况。然后再开始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掌握以上的知识。会使你的寻找所需的书籍时不会不知所措。下次再利用这个图书馆资源时,会熟悉情况方便多了。在看每一本书时,要看看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权社、序言、前言、后记、目录等有了对全书的概括了解,便利于再寻找你所需的内容。找到所需的内容,可记下名、页码或摘抄、复印。但不要忘记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引用处的页码。教师应推荐一些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使学生对所接触的书籍进行科学的先择。通过介绍书籍梗概,印发赏析材料,朗读精彩片段,播放相关影视片等方式,再向同学们介绍研究性阅读的目的、意义和特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鼓励学生投入研究性阅读,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课题”。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告诉他们适合做哪些问题研究,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探索。可帮助他们分析选准角度,找准研究问题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课题价值评判,舍精取精。当学生具备精选研究课题能力后,就应让学生自主确定方向。以这样方式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无数次这样的阅读经验积累,对他们发展自己终身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研究学习的具体实施阶段,要关注研究活动的进展。教师应该是起引导、监控、促进作用。不是指挥、传授者。

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必须怎样干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研究活动家的预期。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各种咨询,进行方法指导,技术支持。介绍书刊文献的性质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文献索引方法。熟练掌握利用读者目录。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观点,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该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结合学生已经初步得到的研究结论及掌握资料的情况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又非常专注,集中地深挖课题所包含的内蕴。按新的突破口,得出高水平的结论。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想,组织表达,形成观点,将研究去粗存精,修改补充,当学生有了研究成果时,应带着欣赏眼光去肯定学生成绩。这样即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遵循研究性学习自身“重视过程,而不太重视结果”的规律。在评价学生研究成果时,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不宜过于强调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采取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研究性阅读活动中获得收益,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使能起到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提高研究能力,激励后继学习作用。

素质教育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是否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自学资质和个人研究能力。图书;网络是以自学和阅读图书为基础的教育结构和文化教育设施,图书;网络知识是我们大脑的延伸和扩展。是我们终身的老师。学校图书馆入藏了各种知识,各学科、科学性较强的正式出版物。广大师生可充分利用图书;网络这丰富、宝贵资源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在进行研究性阅读过程中,应注意阅读内容广泛性,学生研究的自主性,参与性,使研究性阅读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研究型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