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9)老子和庄子

春秋战国以来,直到秦王朝兼并山东六国,建立大秦帝国,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奠基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激荡,各种变化主张的相互 辩诘申释,促进了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此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思想元素,都可以在先秦学术发展史上找到其初始的基因。

各种思想主张争鸣的结果,最后形成六大学派,道家即为六家中最具影响的学派,有学者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骨与精神。

对此,司马 迁《史记》引述其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对各家的学术特色进行了精辟概括。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称: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 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 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 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 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9)老子和庄子

老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为后世无论儒家还是道家的清静论提 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老子》指出: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 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 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 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 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 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日明,守柔日强。用 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以上这些论述,形成道家主阴尚柔、喜静崇清的思想特点,后世养生的静功一派,均是《老子》虚静思想的展开。《老子》还直接提出了原始的调息法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 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 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虚静思想,认为: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 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 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 之本也。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9)老子和庄子

庄子进一步还提出“心斋”、“坐忘”等调息静坐的具体方法。

“心斋”一说,在《周易》已有,孔子《易传》有阐释,前已述及。《庄子·人间世》云: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则是庄子的创造,后来成了道教修炼的基本法门。所谓坐忘,庄子说:

颜回日:回益矣。仲尼日:何谓也?日:回忘仁义矣。日: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日:回益矣。曰:何谓也?日:回忘礼乐矣。日:可矣,犹未也。他 El复见,日:回益矣。日:何谓也?日: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日:何谓坐忘?颜 回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日:同则无好也, 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郭象注日:“坐忘者,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化为体而无不同也。”

《庄子·达生》进一步阐释说:

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 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扁子日:“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 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 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 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这种与天地大化的境界,这种“忘”的情景,按庄子所说,就是“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9)老子和庄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