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助推社區治理精細化、科學化,這場關於社區治理的講座不能錯過!

vbox14128_ALPS1033_094101.jpg

社區防疫是對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隨著疫情防控目標從“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轉變,疫情防控工作也從“攻堅”階段進入到了“常態化”階段。為進一步總結梳理社區抗疫工作的做法和機制,思考疫情對於社區治理的影響,從而助推社區治理精細化、科學化,初心講堂第三講暨“疫情防控對社區治理的思考和探索”社區治理線上論壇今天劇性。

論壇中,華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穎從“黨建引領下的社會化抗疫機制”進行了分享。疫情期間,黨工委構建起“1+10+21”疫情防控組織體系,同時建立8大類16項工作流程,編制8大類44項138條防疫任務清單,制訂8大項制度規定,使得防疫任務更加清晰。街道也引入了智能產品,助力防疫。譬如採用智醫助理外呼平臺,利用AI語言技術,實現居民預約口罩登記通知和居家觀察人員隨訪功能。

vbox14128_ALPS1244_101511.jpg

作為上海市首批AI+社區應用場景試點,北新涇街道在此次防疫過程中也採用了不少科技防疫措施。不僅運用智能語音外呼系統減輕基層重複勞動,還引進移動售貨車緩解居民購菜需求。此外,街道還通過採用定製開發的智能測溫手環,在居家隔離對象身上進行佩戴,實時採集體溫波動情況,並對位置變動進行系統預警,截至目前共在街道49名居家隔離對象上使用。北新涇街道辦事處主任董海峰表示:“在與科技企業合作的過程中,我們的需求轉化為企業不斷創新的動力,也能夠及時投入市場產生效益,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促進企業發展。”

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盛弘則做了“民主協商對社區抗疫的作用”的分享。榮華居民區轄區實有人口約3.3萬人,其中超過一半都是境外人士,給防疫帶來不小壓力。對此,“入境人員接送小分隊”對境外來華人員一律實行閉環轉運,在境外回滬高峰期和市區街道下沉的志願者一起每天輪流倒三班,做好居家隔離條件核查、小區接送人以及協助上門醫學觀察的閉環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助力復工復產,虹橋街道還特地送上“融情復工包”。“我們會做到抗擊疫情和社區治理雙促進,繼續探索實踐,讓共建共治共享轉化為治理效能,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微信圖片_20200430173456.jpg

在線互動沙龍環節中,出席論壇的各位專家教授以及參與抗疫的社區一線工作者、志願者和社會組織代表們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下,社會力量如何參與社區治理”。岐山村抗疫志願者霍白從社區志願者的視角分享在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的方法、理念的轉變。物業公司的代表方,上海新長寧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娜分享了疫情後物業服務和科技技術在社區治理中的新機遇。區慈善基金會副會長毛國偉分享了慈善基金會對於常態化的物資捐贈的長效性舉措。上海夢曉心理輔導支持中心負責人夢曉表達了疫情期間專業機構在服務對象過程中的反思與啟示。

作者:佔悅編輯:薄小波責任編輯:邵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