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熙载夜宴图》探析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屏风是中国文人附庸风雅的工具。文人们喜爱屏风,在居室内外摆放屏风,或题字书文、或泼墨画彩,体现文人情趣和精神世界;又或者将屏风作为题材融入绘画、诗词,以屏写意抒情。

从《韩熙载夜宴图》探析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顾闳中就有一副绘有屏风题材的韩熙载夜宴图,十分出名。本文试图以此幅图中的屏风为线索,解开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一、淡烟流水画屏幽——《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文人风尚

屏风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人类穴居时代用于挡风防寒的“坫”。从西周到魏晋,屏风经历了从礼制性到实用性再到艺术性功能的转变。

到魏晋时期,屏风用于欣赏的艺术性功能逐渐定型,并沿袭至今。魏晋到隋唐五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山水画开始流行起来,文人们将逐渐兴起的山水画描绘于屏风上陶冶性情,别有一番风味。

《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顾闳中利用了一座三扇大型山水折叠式联屏和两座绘有松木和老树的大型单扇屏风、三座小型蹋中画屏将画面分割成“听乐”、“观舞”、“小憩”、“清吹”、“散宴”五个场景。主人公韩熙载或坐于蹋上听乐小憩,或敲鼓作兴,与众人玩乐起舞,表现了喧闹恣肆、声色犬马的生活状态。

无论是画家顾闳中用以分隔空间的几座大屏风,还是韩熙载家中陈设的蹋上屏风,都以山石、波涛、松木为绘画主题,可见山水景物屏风是当时的主流,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将摆设屏风作为一种精神时尚。

从《韩熙载夜宴图》探析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另外,同时期周文矩画作《重屏会棋图》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重屏会棋图》描绘了五代南唐中主李璟的宫廷行乐生活,画中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

当然,真正的山水屏风广为流行起来是宋代,唐末五代时期,屏风上的绘画内容不局限于山水景物,也有较多人物、花鸟绘画于屏风之上,晚唐杜牧有《屏风绝句》中“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温庭筠《生禖屏风歌》中“绣屏银鸭香蓊濛”就是例证。

二、最是一抹风雅时——唐末五代文人钟情于屏风的原因

可以看出,无论是画家顾闳中,还是画中主人公韩熙载,都是喜爱屏风的。那么为什么南唐文人喜爱屏风呢?

(一) 蕴含着文人入世与出世的永恒情怀。

据文献记载,韩熙载是南唐宰相,曾中过进士,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文人。当时北宋威胁偏安一隅的南唐政权,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希望他替自己打理江山,于是派画家顾闳中去韩府窥探韩熙载生活。

画中韩熙载虽然载歌载舞,但表情却是闷闷不乐,据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与《钓矶立谈》等书认为,韩熙载之所以郁郁寡欢,是因为他认为南唐已经摇摇欲坠,灭亡只在弹指间,不想再为朝廷做无谓的反抗。

从《韩熙载夜宴图》探析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他装作在家歌舞升平,实际是想让李煜认为他不堪重用。在这幅图中,韩熙载作为一位报国之士的理想已经破灭,身在朝廷却无力报国,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明显。中国文人素来有一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的情思,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又愿据江湖之远。

在居室内摆放山水景物屏风正好可以缓解这种情思,韩熙载也不例外。实际上,这里蕴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儒家思想,也包含着放任自然,达观天下的道家思想。

(二)附庸风雅的工具,文化艺术的载体

除了可以言情指意,体现文人精神世界之外,屏风也是文人们附庸风雅的工具,是个体提升群体认同感的一个途径。

文人们经常会进行高雅的集体性活动,或吟咏弹唱,或登山玩水,在室内外活动的同时,绘有诗词、绘画或书法的屏风作为陪衬可以提升雅兴,又可以遮风避寒。

在居室内设置屏风可以说是文人的一种普遍行为,屏风可以成为他们交流赏识的媒介,文人也可以通过摆放屏风提高群体认同感。

屏风还是多种文化艺术的载体。魏晋隋唐代以来,屏风作为一种工艺品,通常与书法、诗词、绘画结合在一起,既体现匠人高超的手工技术,又能体现多种文化价值。

从《韩熙载夜宴图》探析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比如,《重屏会棋图》所绘屏风上的图像是依白居易《偶眠》诗意所画,而《偶眠》诗恰恰又是写屏风的:“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依照诗意,屏风上又绘有一小屏风,可谓是画中有屏,屏中有诗,诗中又有屏。

晚唐诗人韩偓有《草书屏风》一诗: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这里韩偓既描写了书写有怀素草书的屏风,也体现了怀素这位大书法家的造诣,可谓诗中有屏,屏中有书法。

(三)象征着文人的朴素纯真与高风亮节

去除所有附加艺术形式,屏风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符号。李白有诗:“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洁白无暇的素屏象征着高洁清净,也颇受文人喜爱。素屏,即没有作画和装饰的空白屏风,据说曹操就曾经赏赐谋士毛玠一座素屏,表扬其清廉高洁。

白居易也非常喜欢素屏,有诗《素屏谣》:“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

这里素白的屏风体现了一种朴素纯真、高风亮节。素屏摆放于室内,可以营造一种虚无守静的氛围,体现主人极高的精神境界。

从《韩熙载夜宴图》探析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中国传统道教典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素白之屏风,望之无物,自然清净。

三、开放繁荣——唐末五代文化繁荣与屏风的流行

一种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会带动文化艺术的繁荣,有开放繁荣的文化背景,屏风才能作为艺术品广泛流行。换言之,过于专制、集权的社会,文化发展越会受到束缚,文化潮流越难以带动。

纵观整个唐代,统治者一直实行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因此造就了封建社会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唐代诗歌、绘画、舞蹈等等都达到了后世都无法企及的地步,加上文人地位的提高,使得文人们有了足够的闲暇和金钱进行文化活动,摆放屏风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就更加得以体现。

喜爱屏风并吟咏屏风成为一种时尚。中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温庭筠就十分喜欢屏风,屏风作为一种意象包含在大量诗词中。

到了五代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南方各国君主推行保境安民政策,战乱较少,加上有的统治者如南唐三代国主本身都喜好文艺,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使得五代时期南方文化诸如诗词、绘画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屏风自然也就流行起来。

从《韩熙载夜宴图》探析唐末五代文人的屏风情结

《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都是南唐时期屏风题材的画作,这点就是例证。

四、结语

屏风是中国古代居室内重要的家具、艺术品,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凝聚着手工艺人富于创意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术。一扇屏风,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一部生活画卷。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无论是逍遥自在的山水世界,还是发人深省的名言醒句,无论是恣意洒脱的挥毫泼墨,还是刻画细致的仕女花鸟,亦或者是精雕细琢的纹饰、精美绝伦的点缀物,屏风都可以完美的表现出来。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和精神世界的表达之地,又是多种文化艺术充分展现的载体,因此,文人具有屏风情结是自然的。具有屏风情结的文人也是高雅的,一个文人,如果内心诉求得不到表达,情感得不到宣泄,就会陷入苦闷、窒息,文化创作就会陷于停顿,精神生命也会终止。

反之亦然,如果他的内心灵魂得以展示,甚至得到一个群体的认可,又能促进他的文化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