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要的事

01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出自《戰國策》名篇《觸龍說趙太后》,故事主要是講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際,大舉進犯。並拿下了趙國的三座城池,國家危在旦夕。趙國向齊國求援,而齊國一定要以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兵。但趙太后愛子心切。當然不肯讓自己的兒子去冒險做人質。無論誰來勸說,她都不肯鬆口,還揚言:誰再來勸,她就朝他的臉吐口水。舐犢情深,人之常情啊!

左師觸龍以讓趙太后關照他的小兒子為由,還把趙太后讓自己的女兒遠嫁燕國,說明都是因為“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意思就是說,做父母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他的長遠做打算,而不是弱愛孩子,讓他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坐享其成。正是這一點打動了趙太后,最後讓長安君去做人質。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斯托爾伯格在其作品《讓孩子學會思考》指出:

沒有哪一代的父母,能像這代孩子的父母,這樣無微不至的為子女效勞


《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要的事


可見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愛護比趙太后愛子之心有一拼。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如何做才能真正是為孩子“計深遠”?

為孩子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

為孩子剷平一切障礙?

為讓孩子上名校,不惜傾其所有請家教?

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做孩子的“貼心保鏢”?

《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本書給出了每個父母都想達到的結果:

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獨立思考和勤勞善良的品質”


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斯托爾伯格在其作品《讓孩子學會思考》,就是為我們這一代父母準備的。

達琳·斯威特蘭是一位職業臨床心理醫生,20多年來,一直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是兒童和家庭治療領域,一位極負盛名的治療師和演講家。他主要對有社交、學習和情感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另一位作者羅恩·斯托爾伯格,也是一位職業臨床心理醫生,是亞萊恩國際大學副教授。

作者在《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本書中針對這一代人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通過真實豐富的案例,給我們講述了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在不經意中落入了5種常見的家長陷阱。併為解決所有年齡段的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實用可行的方案。最終培養出一個信心十足、獨立自強和勤于思考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要的事


02培養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獨立思考和勤勞善良的品質的孩子,需要懂得這個功能。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說:

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當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給孩子兩樣:根和翅膀。

根就是給孩子充分的愛,讓孩子擁有安全感。

而翅膀則是教給孩子獨立飛行打拼的本領。

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新聞:一些在成年後都沒有具有獨自打拼的本領的孩子,他們就像一個“巨嬰”窩在在父母的翅膀下,不肯獨自飛行。

像48歲的大衛,擁有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碩士學位。卻窩在家裡玩遊戲不肯工作。靠年邁的母親丁阿婆生活。丁阿婆已經82並患有尿毒症。

是什麼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成年後仍然不肯獨自打拼?

丁阿婆的回答給出了答案:

“我樣樣自己包辦”

“他樣樣現成,依賴慣了”

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那樣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讓孩子成年後獨立飛行打拼的本領是什麼?

作者在《讓孩子學會思考》中提到一個初中生輔導員說的話讓每一位家長深思:

如果你承擔了責任,那麼孩子就不需要,也不會去承擔責任了

作者邀請了來自全美各地的老師,他們一致認為,預示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的特質有:

· 變通或抗壓能力

· 內在動機

· 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意志

· 良好的社交能力,包括人際溝通能力

· 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批判式思維

· 勇於承擔責任


在這些特質裡面,老師們沒有將智商,分數、尖子生作為評判孩子將來是否成功的依據。

而這些特質,無不都與執行功能有關。

作者指出

兒童和青少年想要從容地步入日後的成年人生活,必須對大腦的執行功能進行訓練


執行功能是指用高級推理來管理和使用多重信息解決問題、制定決策的能力,這其中包含計劃組織、一心多用以及區分主次。


執行功能讓一個人獨立、為他人著想,自給自足;讓一個人的思路更加靈活隨機應變,在突發事件面前,穩住陣腳、改變策略,制定新計劃,同時考慮可能涉及的所有人。

我想,這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生存技能。


03如何鍛鍊孩子的大腦執行功能?


研究顯示,訓練大腦執行功能的最佳時期,從中學開始一直持續到20出頭。

儘管孩子上中學時,才是鍛鍊孩子執行功能的關鍵期,從小就應該給他們創造鍛鍊的機會。

家長只需創造充滿鍛鍊機會的環境,讓孩子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001.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當孩子向我們求救的時候。不要急於去給孩子提供答案和幫助。而是讓他們從小就習慣聽到這樣的回答:

你覺得自己該怎麼做呢?

即使年齡很小的孩子也能理解他們需要幫大人做一些事情,才能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郭啟剛和郭晶晶在這方面,可謂是深深地懂得育兒的真經。他們讓孩子擦洗車子換取相應的報酬,讓孩子去鄉下插田做公益,讓孩子從小就體驗到,生活從來都不是坐享其成的,需要付出努力和辛勞。


《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要的事

圖片來源:霍啟剛微博

因此,家長想讓孩子更好地應對大學和成年的生活,首先從意識上改變:我們不可能替孩子走過他的路,他最終要獨自面對生活。

家長能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充滿鍛鍊機會的環境,讓孩子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特別是在孩子執行功能關鍵期。當孩子遇到問題,家長應該偷著樂:孩子終於要嘗試獨自飛行了。

002 失敗是成功之母,過程比結果重要

當我們的孩子為做一件事情付出了努力,結果不盡人意的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而並非批評。

當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應該和孩子談談,他為了實現目標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多少種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什麼?這些是最重要的。

要讓孩子明白,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

支持孩子勇敢的解決問題,辯證地思考問題,即使他們的提議有時候很幼稚。

如果我們總是否定孩子,或者親自幫他們解決問題,那麼孩子就失去鍛鍊的機會,讓我們的孩子不敢嘗試。

曾經,我的孩子想做蛋炒飯,我站在旁邊指揮他,一會叫他快點翻抄,一會兒告訴他不要放太多鹽,當我看見火苗高高竄起的時候,我又焦急地告訴他,快點去把火關小,結果孩子蛋炒飯沒有學會,反而窩了一肚子的氣,撂下一句話:“我不做了!”那一刻我後悔極了!

儘管如此,但每當看見孩子笨手笨腳做事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插手指點,甚至直接幫他做。

結果孩子總是害怕失敗,不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

我還認為這是孩子偷懶。

幸好遇到《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本書。

現在當孩子想去嘗試新事物、處理問題時,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就大力的鼓動他去做。孩子嘗試著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我更加大力表揚,當他做錯的時候我也表揚。

我非常喜歡書中提到的一位母親的做法:

一位母親告訴達琳醫生,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她就會為孩子“慶祝”:

當孩子做錯事情後,她會問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如果孩子能夠引以為戒,或者是換一種合理的應對方式,就可以吃冰淇淋來慶祝。


《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要的事


龍應臺在《目送》寫到:

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因為: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只有讓孩子獨立行走,他才能學會走路。

正如《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本書所說的:坐享其成無以成大業,在成長的道路上摸爬滾打,克服困難和彌補過失的孩子,才能具有更強大的本領和適應性,揮汗如雨的過程比最終結果更值得慶賀。

給孩子一雙堅韌、拼搏、自由飛翔的翅膀,才是真正的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