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夷陵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淡忘忆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火的存在纵横在各大战争中,黄巾之乱皇甫嵩长社一把大火杀败波才,解决了黄巾起义的半壁江山;濮阳之战一把大火差点让一代枭雄曹操壮志未酬身先死;官渡乌巢之火,助曹操一统北方;博望坡火计和新野大火,拯救了刘备阵营,方有后来的赤壁;赤壁一场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夷陵一把火,使得蜀国从此一蹶不振;自此之后,火烧藤甲军,火烧上方谷,火烧横江铁锁!皆是左右了一时的格局。今天小四来谈一谈这几场战役。

第五名: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刘备御驾亲征,亲率王师东伐吴国,对阵于夷陵之地,连营数百里。名列三国“三大战役“之一,陆逊一把火,终结了相持数个月的战斗。蜀国接连经了关羽败走麦城,张飞为叛将所杀之后,迎来了刘备身死白帝城,自此三兄弟(演义)的时代彻底落幕。

第四名:长社之战

东汉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黄巾之乱,波及大汉十三州其九,浩浩荡荡危及洛阳。黄巾军共分三路大军,宛城张曼成、颍川波才以及巨鹿张角,其中以波才部最为致命,接连击败朝廷大军,逼迫洛阳!皇甫嵩趁天干物燥,放火烧营,一举击破了波才部,逆转了黄巾之乱的胜负。

第三名:赤壁之战

赤壁,绝了曹操生前统一的路,也奠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周瑜巧施反间计、苦肉计、火烧赤壁可谓是出足了风头,然而赤壁大败的原因还是出在曹军本身的原因。曹操在乌巢一把火烧出来北方霸主,在赤壁又一把火烧出来吴蜀两国,可谓因果。

第二名:乌巢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方频临败亡,袁绍的攻势越来越猛,而曹操却无甚办法,许攸的叛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乌巢,是整个战争的节点!曹操亲率兵马,千里奔袭乌巢,无数次险象迭生,终于功成,一把大火终结了袁绍的北方霸主,一把火成就了曹魏的帝业,与赤壁对比之下,可谓成也火计,败也火计。

第一名:上方谷之战

上方谷之战仅仅是虚构的战斗,但是将诸葛亮的天命不在蜀汉表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用火一生,终是折在了天命之上,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救了曹魏。此战之后,诸葛亮身死,正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了,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点波关注不迷路,为您持续创作优质历史内容。


小四带您看趣事


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三把火,如果在历史的进程中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把火,中国的古代史都将会出现重大的改写。

曹操与袁绍的对峙,更多拼的是后勤保障。袁绍无论是在军队的人数对比上,还是后勤粮草等物资的供应上,都对曹操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不出现重大的颠覆性的变故的话,曹操最终取胜的希望将极其渺茫。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袁绍信心满满,准备一口吃掉曹操的时候,自家的后院却着了火。

由于袁绍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一些智者和良将失掉了对其的耐心,在心底里站到了曹操一边,而许攸的火烧乌巢的计谋,彻底将袁绍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沒有乌巢的一把大火,已经断了粮草供应的曹操将不战自败。

为了同袁绍打这一仗,曹操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家底,除了在许都等地留有少量驻军,绝大多数的军事力量都被他带到了官渡前线。

如果此战失败了的话,曹操的精锐部队将损失殆尽,剩余的残兵败将根本无力守卫根据地,包括许都在内的为曹操所占据的城池将悉数陷落敌手,曹操既使逃得了活命,也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火烧赤壁的这一把大火直接把刘备和孙权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如果在江东的冬天里少了这样一场关键的大火,数量上占劣势,兵员的单兵能力对比也处于下风的孙、刘联军大概率要接受失败的结局。

此战如果孙、刘战败,曹操兵进江东,孙权和刘备都将遭受灭顶之灾,三分天下的设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幻想。

夷陵这把火是这三把火中最不应该燃起的一把火,首先是缺乏战略眼光的孙权,太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趁关羽倾巢而出,攻击曹仁的时候,愚蠢的派兵袭取了荆州,杀害了关羽,导致孙、刘联盟土崩瓦解。

而刘备也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处理这件事,从而使三国中的两个弱国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役。

夷陵的一把火不仅烧光了蜀汉的家底,也烧没了蜀吴两国间的互信,这也为日后两国被各个击破,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夷陵这把火,面对兵精粮足,士气高涨的蜀、吴两国,曹魏并无取胜的把握。

如果刘备和孙权中的任何一个人能从抗魏的大局出发,重点着眼于加强本国的实力,减少蜀吴两国间的摩擦与对抗,共同应对曹魏的威胁,静观时局变化,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这前两把火烧出了魏蜀吴的三分天下,后一把火烧掉了蜀吴两国生存的希望。

历史就是这样,随便一个突发事件就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以史为鉴,能使人们更冷静的对待处理一些疑难问题,从而少走一些轻举妄动的弯路,心中多些游刃有余的从容。








大河桥下流


严格来讲,不是!应该是火烧赤壁这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但是这样讲也并不太确切。我从这“三把火”发生的时间和在当时所引发的后果来进行分析。

官渡之战,曹操火烧袁军乌巢粮仓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此战可谓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大决战。

当时的袁绍算是北方的霸主,将广兵精,非常强悍。而曹操创业时间还不长,正处于成长初期。

  • 树立必胜信心

官渡之战时,袁曹双方的兵力悬殊接近十比一,再加上曹操在决战前曾追剿刘备和吕布等,往返奔袭,兵马疲惫,粮草不足。

因此,面对官渡强大的袁军,曹操也曾失去信心,看不到希望。甚至给留守后方的荀彧写信,表明粮草不足,士气低落,打算退军。荀彧回信分析战局,认为袁绍必败,为曹操树立了决一死战的信心。

应该说荀彧的分析和建议,是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前提。因为荀彧在给曹操的信中提到,如果一旦退兵,袁绍大军便会趁势追击,届时曹军将一败涂地。因此,不如坚守,寻找取胜的机会。

曹操非常善于用兵,在与袁绍对峙时,用计迫使袁绍分兵,然后偷袭白马。几场小仗下来,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还斩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文丑。

曹操还善于攻心,割掉俘虏和战马的舌头、耳朵,扔到袁绍军前,引起袁军的极度恐慌。

  • 战事的转机

虽然曹操斩杀了颜良、文丑,但并未伤及袁绍的元气,曹操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但就在这个时候,战局却迎来了新的转机——谋士许攸投降。

许攸本来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因袁绍刚愎自用,不听从许攸的计策,再加上许攸的家人犯法被抓,所以,许攸一气之下便投靠了曹操。

在许攸的建议下,曹操偷袭了袁军位于乌巢的粮仓,并放了一把大火,将所有粮草烧得一干二净。于是,袁军上下惊慌失措,不战自溃。曹军趁胜追击,袁绍一败涂地,仅仅带着几名随从仓皇逃窜。袁绍兵败,曹操占领了袁绍原有的属地和城郭,快速成长为北方的霸主。

因此,这一把火仅仅是奠定了曹操一统中原的霸主地位,此时的刘备还在东奔西跑,连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都没有。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全国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三分天下还没有一点影子。

火烧赤壁,孙刘结盟,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曹操一统中原之后,便有了征服南方、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虽然当时全国仍然群雄割据,但除曹操之外,最具实力的应该是东吴。因此曹操带领八十万(号称)大军,披荆斩棘、挥师南下。

偏安一隅的东吴,虽然历经三世,民富兵强,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在曹操大军压境之下,仍然惶恐不安,甚至不少大臣建议直接投降曹操。

不得不说刘备非常具备战略眼光,从中看到了可趁之机。准备协同孙权共拒曹操,如果败了,吴国灭亡,与己无干,自己顶多和之前一样一无所有;如果胜了,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胜利果实。因此便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力主抗曹的故事。

据《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的规模并不大。由于演义小说的演绎,为了迎合百姓拥刘反曹的思想,赤壁之战的规模及意义被无限夸大。

因此,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也引起后世许多史学家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曹操败于赤壁的原因在于:兵士水土不服,军中流行疾病。

所以说,三国三把火之一的赤壁大火完全是小说家人为地夸大了它的规模。从战略上来讲,曹操兵败的原因完全在于孙刘结成了联盟。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团结的力量。

曹操想灭掉吴国,是一种愿望和理想而已。但对于孙刘来说,却涉及到身家性命。因此,以命相博当然强于一种愿望的实现。这便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所在。

曹操兵败逃回北方,孙刘两家便分享胜利果实。特别是刘备,获取的利益最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成为了一方诸侯。加上与孙权结为联盟、曹操又被伤了元气,所以才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势。

火烧夷陵,刘备兵败,三足失衡

赤壁之后,三分天下的局势已经形成。刘备随后攻取了益州,进位汉中王,可谓顺风顺水。或许是走得太快,忽略了与孙权的关系已经交恶。

再加上驻守荆州的关羽争攻近利、大意失荆州,刘备悲愤之余,终于决定向曾经的盟友——东吴开战。

然而遗憾的是,夷陵之战中,不善军事的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败得一塌糊涂,蜀汉集团元气大伤,刘备本人也因此悲愤交加,在白帝城托孤之后便与世长辞了。从此三分天下的局势被破坏。

从三国的这三把火来看,第一把官渡乌巢之火,仅仅是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当时全国仍然群雄混战,并未形成三足鼎立的走向。第二把赤壁之火,促使孙刘结为联盟,曹操兵败,才开启了三分开下的格局。而第三把夷陵之火,使三足鼎立之势失去平衡,最致命的是导致孙刘联盟瓦解,给了雄据北方的曹魏集团各个击破、一统天下的可趁之机。

我是历史不忍错过,非常喜欢探讨历史,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一起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