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二三事,光緒密詔康有為起兵?譚嗣同沒有寫絕命詩?

與初中歷史相反的“公車上書”

戊戌變法二三事,光緒密詔康有為起兵?譚嗣同沒有寫絕命詩?

1895年,北京。

這一年,大清國首都北京熱鬧極了。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朝野上下一片譁然,簽訂之前,在朝官員上書反對,正式簽訂後,在京學子(公車們)坐不住了,是時候發揮一下青春的熱情了,也開始聯名上書,到5月8日,學子聯名上書已達31份。來自全各地的學子們,聯名者有1555人次,比較著名的就是梁啟超為代表的的廣東學子80人聯名上書。

初中教材一般寫到這裡,還應該出現一個名字,康有為。教材中一般官方的寫法: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康有為是公車上書的領導者......云云。

我們這裡的“公車上書”沒有康有為,因為真實的歷史中,真的沒有康有為什麼事。關於真實的“公車上書”這段歷史,史學界曾提出多種異議。有說就是一場學子集會,清廷根本沒有搭理,又說是官員聯名上書,學子並沒有怎麼鬧騰。也就是說,有沒有“公車上書”這回事還是個問題?

我們要說的是,公車上書的“領袖”康有為當時到底是怎麼來的?

戊戌變法二三事,光緒密詔康有為起兵?譚嗣同沒有寫絕命詩?

首先我們現在說的“公車上書”故事,基本引用自《公車上書記》,恰巧,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康有為,他想怎麼寫就這麼寫。

但是翻開當年大清督察院的工作日誌,那天並沒有出現千人聚眾示威上書的盛況。所以前面說的“公車上書”的真實性存疑。但是不難看出,康有為在說謊,按照自己意願編寫了公車上書的歷史。究其原因,其實看看後來康有為在海外逃亡的經歷,他編造歷史的原因就很簡單了:吸引投資。

康有為去海外是逃亡去了,不是旅遊,最缺的就是錢。康有為決定在海外繼續扛著改革的大旗,以“改革”立項目,吸引海外僑胞投資,自然個人形象也需要定向樹立,這就宣揚自己的改革光輝事蹟:我,康有為,領導了公車上書,厲害吧。從後來康有為的經歷看,他吹出來的光輝形象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的,不然海外的仁人志士不會給他的“改革事業”投資。吹牛一時爽,吹破火葬場,僅僅吹牛說謊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改革者”領袖的合法地位。這個證據帶來的後果很嚴重,當然康有為是不會考慮這些事情的,這樣的證據很快就來。

光緒帝密詔被改的面目全非

戊戌變法二三事,光緒密詔康有為起兵?譚嗣同沒有寫絕命詩?

終於,鬧劇一般的變法,走到了頭,自從光緒帝被軟禁,變法其實就算徹底失敗了,在慈溪宣佈正式抓捕變法人的前幾天,光緒帝讓軍機章京楊銳秘密帶出一份密詔,告訴他的小夥伴康有為等人,慈禧太后對變法這件事有些不滿意,還威脅再這樣火急火燎的變法就換個人當皇帝,我們現在應該緩緩,康有為你也去上海避避風頭。

遺憾,康有為見到光緒的密詔,可能是覺得文筆不夠優美,他自作主張給光緒密詔精心潤色之後,才對其他人發佈光緒帝密旨的最終版本。大致如下:。。。朕屢次極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可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與諸同志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特諭。

戊戌變法二三事,光緒密詔康有為起兵?譚嗣同沒有寫絕命詩?

這樣看來,光緒皇帝很急呀,也很危險,巴不得康有為馬上帶人起義闖宮救自己。

如果光緒帝的原版密詔從此再也不見天日,我們永遠不會聽見他的真實心聲。直到十年後,慈溪光緒都去世了,楊銳的兒子將光緒密詔原件拿了出來。狠狠的打了康有為的臉。

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康有為可痛快了,拿著光緒的密詔,扛著改革領袖的大旗,走到哪裡都是一堆同情他的擁護者。海外逃亡貌似也沒什麼困難。改版的光緒密詔,對於康有為是流浪的護身符,對於其他兄弟就是要命的催命符。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關進了籠子裡,康有為飛走了,留下來的兄弟們,最終用生命名垂青史。

譚嗣同絕命詩被改事件

譚嗣同有句很知名的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幾乎成了譚嗣同的名言警句,但是譚嗣同要喊冤了:我真沒寫。

戊戌變法二三事,光緒密詔康有為起兵?譚嗣同沒有寫絕命詩?

這個冤不難辨,我們來看看譚嗣同寫的原版《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向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戊戌變法二三事,光緒密詔康有為起兵?譚嗣同沒有寫絕命詩?

譚嗣同的絕命詩是誰改的?也不是別人,就是康有為的朋友兼學生梁啟超。雖然看起來好像還是改版的更豪氣沖天有氣勢,但是嚴重違背了英雄譚嗣同的原意,掩蓋了先烈“留將公罪後人論”的坦誠。有意思的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樣牛氣哄哄的詩句也不是梁啟超原創,果然比老師康有為“高明”,直接張冠李戴。這句詩出自晚晴知名牆頭草苗沛霖的《秋宵獨坐》: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在誤窮經。

總說歷史是個任人裝扮的小姑娘,歷史這個丫頭,總被創造,被誤會,被模糊,好在這個丫頭很有脾氣,怎麼裝扮都行,就是不能偽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