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小海狸手作#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理想中的樣子

住宅傳統古建築裡是什麼樣的體驗

住在鋼筋混凝土隔起來的盒子裡的我們常常到鄉下,看到老房子就有一種隔離感,因為是完全不一樣的建築思維。和對空間的運用,所以一直會有陌生感。

對於90後的我們來說,有一部分的朋友是在這樣的古建築環境里長大的,老房子的不方便會有很多吐槽點,比如過道雜亂,大家都堆東西出來,排水溝常有老鼠,積水滋生蚊蠅。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地面的水泥硬化的視覺和一些你希望大家一起把環境打理好卻各自為陣的無奈,變成了欣賞這樣的老房子,卻不想長久住在這樣的環境裡。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所以大家都向往著住進商品房裡,簡約時尚,普普通通的80平方的溫馨小家裡。門一關,自己好好佈置自己的家。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小窩,乾乾淨淨的,這是非常多普普通通的人的希望。所以在鄉下的年輕人更加希望到城市裡,即使租房也要待在城市裡。除了有這樣的環境,還有吸引他們的人。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老建築的淘汰就更加嚴重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建築的限定下默默的改變了,我們的很多傳統被水泥牆防盜門,防盜網,小區的電梯,隔開了。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我們回不到小時候端著碗,在院子裡吃飯,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相互的串門,傳統儀式的舉行的公共空間,都被現在的建築侷限了,

我們的儀式在簡化,只是為了完成儀式而完成儀式,而這套儀式背後,中國人的信仰,禮制,也漸漸的被全球化的統一風格取代了。

漸漸的本土化的文化變成符號,就像logo的進化,早起的logo是看得出這個企業是做什麼的,信息量很大。進化到今天的logo幾乎看不出他的信息,logo只是為了識別品牌。

我們的傳統建築也會被時代發展被動的進化,成為只有外形的符號,這是很悲哀的。而裡面的結構大家是不關注的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更多的網紅建築將會在設計師的努力下,重新顛覆空間的使用,讓我們可以重新在這空間下活動,只不過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生活。作為手工鋪的我們可以做什麼讓大家有更多的瞭解傳統的空間呢,我們做了以下的嘗試。

冰棒搭建古建築構架

通過不同程度的冰棒棍和一次性筷子的組合,來搭建一個傳統的建築構架,在這裡我們需要通過理解構建和構建之間是通過榫卯結構來固定的。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但是由於冰棒棍和一次性筷子的厚度都很小,在此我們只要強調的是空間的搭建而不是連接節點上的辦法,我們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傳統規格里常見的做法和組織。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很多傳統建築的結構的稱呼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是比較模糊和陌生的,因為很多方面和我們傳統語言的變遷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宋朝時的語言和現代閩南話相近,文字和發音用閩南話發音讀著就很順,但是用普通話可能就會比較拗口,或者這些詞是很生僻的。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所以說今天的我們和古代的人已經有非常大的差別,就如同600年後的人見到我們今天的建築,也會對我們今天的建築材料,建築進化大做研究的,今天我們的仿古和改造,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還是找的到線索的。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所以我們通過手工的方式來製作一個小小的模型,讓大家可以比較淺的瞭解一下古建築,在製作的過程中大家會一起發現古建築的結構之美。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甚至可以在去追查各個結構的更加細緻的做法,我們的模型是一種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容易的方式玩起來,再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有更深入和更專業的學習。


傳統古建築的進化,作為手工教學,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接下來給大家播放一個視頻來講解一下模型製作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