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與國民性

鼻子,是人體五官之一,在面部中間、口眼之間,高聳著,有些傲然,有些落寞。

平常看來,它似乎不及兩端之嘴眼重要,眾多文人的生花妙筆下,溢美的往往是那兩者,對鼻子用筆很吝嗇。“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寫盡美人儀態之千古名句,獨獨漏了鼻子,可見鼻子之地位了。

其實,鼻子是最個性化的,它佔據著面部的中央位置,只因它的聯繫,零散的五官才整合為一個勻稱、完美的整體。眼美其美吧,嘴美其美吧,要是沒了鼻子,空出一片撒哈拉來,總是大煞風景的。眼的美在其宛轉流動,嘴的美在其巧舌如簧、甜言蜜語,難免含些狡詐。而鼻子是沉默的,真實地反映著人自身。

鼻子與國民性

鼻子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通氣。自然還有嗅覺,要不然,花朵和姑娘的魅力會減少一半。它像是人體的煙囪,高高聳立。而生活中確實可見鼻子如煙囪般,呼嘟嘟冒出煙來。現在家家使用煤氣,煙囪消失不見,可鼻子不能不要。

一間屋子,煙囪越高,通氣就越好,火焰就旺,屋子就清清爽爽。煙囪低了、堵了,就難免烏煙瘴氣。

中醫臟腑理論說:“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開竅於鼻”,肺與心相關聯。肺主氣,心主神,呼吸暢通,神滿氣足。鼻子呢?確確乎與神、氣大有關係,鼻樑隆正挺直,人就顯得精神,鼻樑癟塌塌,人也會底氣不足。要是感冒鼻塞,說話嗯嗯哼哼,更會顯得蔫不拉嘰,精神不振。

鼻子與國民性

國人乍見之下,往往會驚訝於西洋人的鼻子,挺挺拔拔,一座喜馬拉雅。

中國文化重倫理,講名份,輕個人,行中庸,謙恭退讓,囿於淺薄的樂觀主義,少有頑強的抗爭性。西方文化則重個人,講實效,張主體,行自強,冒險進取,富有悲劇精神。我疑問,這種文化特質的差異,與鼻子是否有某種內在聯繫?是文化滋養了鼻子、或是鼻子哼出了文化?

俗語有“碰鼻子”之說,碰壁多了,鼻子會塌下去。在我們的社會里,對孩子的成長,總是關懷過多,種種教導,處處指正,這個 “不許”,那個“不準”,這邊“肅靜”,那廂“迴避”,成長的經歷,就是碰鼻子的記錄,漸漸地由天真活潑而呈馴良樣,畏畏縮縮,鞠躬如也。

而西方人對孩子則多是放養,沒有種種禁忌,如一頭豬,我們圍在豬欄裡餵養,膘肥懶散,吃飽了就滿足地哼哼,而他們卻放入曠野,任飢任飽,漸漸地長出兩個獠牙來,獷野不馴。

在大街上觀察國人的面相,多是嘴角沓拉,神情呆板、鬆弛,或是一副愁眉苦臉樣,都顯一副不自信、沒神氣。而老外的臉,則多是開朗、緊張,富有表情。

鼻子與國民性

也許,在我們的祖先,鼻子也曾高高的吧。子曰詩云裡無此記載,我無從考證。只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與文化的相互適應裡,才漸漸低下去。因為我們確曾有過神氣洋溢的歷史!

如果沒有基因突變或新文化基質的加入,一味地走著老路,仍是謙恭溫良,否棄主體人格、悲劇精神,我們的鼻子還將低下去,直到某一天,在面部這片黃土地上,空出廣袤的撒哈拉大沙漠,那是何等風景?

有人要問:怕什麼?現在有隆鼻術!哪怕真在面部空出一片撒哈拉來,也可以填充些硅膠,注射些玻尿酸,或者挖一截自己的肋骨,隆出自己想要的形狀。何止是鼻子,整形易容,換腎改性,只要想得到,不怕做不到。

可是怎麼整改,也只是物的形,改不掉僕的魂。整得出華麗的表象,改不去精神的內核。

鼻子與國民性

——自然,以上僅僅是我的奇思異想,作不得真,鼻子的高低取決於種族遺傳,與文化並無關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燦爛文化,有其精華,也有糟粕,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胃將其消化吸收。自信而不迷信,獨立而不獨尊,堅守而不保守,讓現代意識與古典魅力完美相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